⒋监察机关(御史台) |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员,从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会昌二年(842),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御史台下属三院: |
⑴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田为流外官。 |
⑵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 |
⑶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县,秩正八品上。 |
类别 |
官名 |
品阶 |
职权 |
与隋代异同 |
御
史
台 |
御史大夫 |
正三品 |
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副手,御史分司弹劾之职。 |
隋分三台,谒者台、司隶台和御史台;御史台月大夫、侍御史和监察御史。 |
御史中丞 |
正四品 |
御史 |
八品~六品 |
|
|
|
|
⒌事务机关(九寺、五监、诸卫、诸军) |
⑴九寺 |
长官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余从三品;副长官为少卿,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余少卿从四品上。寺下设署,分上中下三级,上署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丞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 |
①太常寺:设太常博士四人,从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礼郎二人,从九品上;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下设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太乐署有乐正八人,从九品下;开元二年(714),京、都皆置内教坊使。鼓吹署亦有乐正四人,从九品下。 |
②光禄寺:辖太官、珍馐、良酝、掌醢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设。 |
③卫尉寺:辖武库、武器、守宫三署,各有监事一、二人,正九品上,掌仪仗、兵器、宫廷宿卫。 |
④宗正寺:官员全为皇族,掌天子宗族谱牒及外戚事务。 |
⑤太仆寺:辖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掌天子、王公车马养护选择之事。唐代在各地设牧监畜养马等家畜,上牧监从五品下,中牧监正六品下,下牧监从六品下。 |
⑥大理寺:除卿、少卿、丞外,有大理正二人,从五品下;司直六人,从六品上;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狱丞二人,秩从九品下。 |
⑦鸿胪寺:掌典客、司仪二署,典客署掌外来使节、四夷君长朝见之礼、收贡、回赐,并有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司仪署掌高官凶丧赙葬营墓之务。 |
⑧司农寺:掌上林、太仓、钩盾、藁官四署。上林署掌管果菜种植;钩盾署掌柴炭禽畜;藁官署管粮油加工,太仓为国家粮食总管。各宫苑总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从六品下;九成宫监亦同之。 |
⑨太府寺:辖京、都诸市署、左、右藏署、常平署、琼林、大盈库。 |
类别 |
官名 |
品阶 |
职权 |
与隋代异同 |
九
寺 |
太常寺 |
从三品 |
掌礼仪、郊庙、社稷之事 |
同隋 |
光禄寺 |
从三品 |
掌酒醴膳羞之政 |
同隋 |
卫尉寺 |
从三品 |
掌器械文物 |
同隋 |
宗正寺 |
从三品 |
掌天子宗卿属籍 |
同隋 |
太仆寺 |
从三品 |
掌厩牧辇舆 |
同隋 |
大理寺 |
从三品 |
掌折狱详刑 |
同隋 |
鸿胪寺 |
从三品 |
掌宾客、凶仪、四夷朝见之事 |
同隋 |
司农寺 |
从三品 |
掌仓储委积之事 |
同隋 |
太府寺 |
从三品 |
掌财货、廪藏、贸易之事 |
同隋 |
|
⑵ 五监 |
国子监长官为祭酒,少府监、将作监长官均为监,同为从三品;军器监长官为军器监,正四品上;都水监长官为都水使者,正五品上。国子监副长官为司业,少府监、将作监副长官为少监,均从四品下;各监丞为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录事从九品上(国子监录事从九品下)。 |
①国子监:设国子学,博士五人,正五品上;助教五人,从六品上。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四门馆,博士六人,从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 |
②少府监:辖中尚署,掌牋祀圭璧、天子佩饰;左尚署,掌车乘制造;右尚署,掌鞍辔、纸笔等;织染署,掌冠冕、组绶、织纫、染色,有染坊使;掌冶署,掌玉器、金属器制作。各署、监还有监作,从九品下。 |
③将作监:长官历称将作令、将作大匠、将作大监,掌土木营造之事。右校署,掌版筑、涂泥、粉刷;中校署,掌管竹、葛等器物制作,左校署,掌木器制作;甄官署,掌石器、陶器制作。 |
④军器监:有甲坊署、弩坊署,令皆正八品下。 |
⑤都水监:掌各地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事。辖河渠署及诸监。 |
类别 |
官名 |
品阶 |
职权 |
与隋代异同 |
国
子
监 |
国子祭酒 |
从三品 |
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律、四门、书、算七学,博士掌教授。 |
同隋 |
丞 |
|
主簿 |
|
录事 |
|
博士等 |
|
少
府
监 |
少府监 |
从三品 |
掌百工技巧之政,总中尚、左右尚、织染,掌治五署及诸铸钱、互市等监。领诸署。 |
同隋 |
丞 |
|
主簿 |
|
录事 |
|
将
作
监 |
将作监 |
从三品 |
掌土木工匠之政,总左、右、中三校,甄官等署,与百工等监。领诸署。 |
同隋 |
丞 |
|
主簿 |
|
录事 |
|
军
器
监 |
军器监 |
正四品 |
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总弩、甲、两坊。领诸署。 |
隋为大长秋 |
丞 |
|
主簿 |
|
录事 |
|
都
水
监 |
都水使者 |
正五品 |
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领诸署。 |
唐增置 |
丞 |
|
主簿 |
从三品 |
|
⑶诸卫 |
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设立十六卫。十六卫的名称,唐代前期变化甚多,到唐玄宗开元时方大体上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千牛卫是保卫皇帝权贵的军队。 |
⑷诸军 |
府兵崩坏之后、安史之乱发生以前,唐朝的军队大致包括禁军、边军、地方武装(如团结兵)等。前两种虽任务有别,但都是职业兵,后一种则具有民兵性质;其中边军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原中央军队转变成为地方军队。平叛过程中刚刚组建的军队,则在地方化的趋势下,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
|
⒍唐代散阶 |
在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散官”与“职事官”判然两分。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阶”就是散官,它与“品”分列,是从属于个人的位阶,也称“本品”。《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一》: |
凡九品已上职事,皆带散位,谓之“本品”。职事则随才录用,或从闲入剧,或去高就卑,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一切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 |
就是说百官群僚都拥有着一个“散位”,以此“本品”来标志其个人身份。学者概括说:唐代以散官定官员班位,而以职事官定其职守。……散官与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一致。有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事官者称‘守某官’,有高级散官而任较低级职事官者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的品级。散官按资历升迁,而职事官则由君主量才使用。所以常有任重要职事官而其本官阶──散官仍较低的情况。 |
换句话说,唐代所谓“本品”与职事官是两分另立的。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不定;“本品”则依“劳考”而稳步上升。作为“本品”的散官与职事官都用九品三十阶来确定高下,二者的品级经常不相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本品;在任满解职的时候,这本品依然维系着官员个人的身份地位;在授予职事官时,本品的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由这种“本品”制度,一种“跟人走”而与职位分离的等级序列,就清晰无误地摆在我们面前了。如果与若干年前我国实行的“行政级别”相比,“本品”的差异,不过是其各个等级都系以官称而已──但也正是为此,它每每令外行不知底蕴。然而这些官称,诸如某某大夫、某郎、某将军、某校尉之类,其实只是级差的“符号”。要是拿“本品”与军衔制相比,二者就异曲同工了:军衔的各阶都系以名号,诸如大将、上校、中尉、下士之类。 |
文散官一共有二十九阶:㈠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㈡自从二品到从五品下的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是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㈢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 |
武散官也是二十九阶:㈠自从一品到正三品分别是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㈡自从三品到从五品下分别为云麾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定远将军、宁远将军、游骑将军、游击将军;㈢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上阶为校尉、下阶为副尉,分别是昭武校尉、昭武副尉、振威校尉、振武副尉、致果校尉、致果副尉、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宣节校尉、宣节副尉、御侮校尉、御侮副尉、仁勇校尉、仁勇副尉、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