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秦朝中央官制
西汉中央官制
东汉中央官制
三国中央官制
两晋中央官制
南朝中央官制
北朝中央官制
隋朝中央官制
唐朝中央官制(1)
唐朝中央官制(2)
五代十国中央官制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秦汉三国 >> 正文
 
东汉中央官制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共196年,东汉十四位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新皇帝即位之时,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汉光武帝(刘秀)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汉献帝(刘协)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上公 太傅 万  石    

司徒 万  石 辅助天子总理庶政 下官有司直、长史等,丞相府分诸曹,置掾史
太尉 万  石 全国军事 太尉府亦分诸曹,置掾史
司空 万  石 中央监察 下有御史中丞、侍御史,亦分曹治事。

太  常 中二千石 宗庙礼仪与学术教育 属官有太史、太祝、太乐、太宰、太卜、太医
光 禄 勋 中二千石 宫殿门宿卫 统辖有大夫、郎和谒者等文武官吏
卫  尉 中二千石 宫门卫屯兵  
太  仆 中二千石 舆马  
廷  尉 中二千石 刑狱

 

大 鸿 胪 中二千石 宾客朝觐与归义蛮夷  
宗  正 中二千石 王族亲属之事  
大 司 农 中二千石 钱谷与财政  
少  府 中二千石 山泽租税与宫中供奉  




执 金 吾 二 千 石 循徼京师主领北军  
将作大匠 二 千 石 治宫室  
水衡都尉 二 千 石 上林院  
大 长 秋 二 千 石 皇后宫中事 以中官充之
太子太傅
二 千 石 辅导太子 或太子少傅

大 将 军 万  石 诸将军皆掌征划 东汉时大将军、太傅、三公,合称五府。
票骑将军 万  石
车骑将军 万  石
卫 将 军 万  石
前后将军 万  石
左右将军 万  石


尚 书 令 千  石 主领尚书 天子的秘书,掌符玺文书之事。
尚书仆射 六 百 石 佐尚书令
六曹尚书 六 百 石 分主各曹文书
丞  郎 四 百 石 分司庶务
令  史 二 百 石
 
  ⒈东汉之上公
  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则仅有太傅一人,也称上公,太师、太保官常虚而不设,唯太傅常置。太师,又名太宰,西周始置,秦废,西汉初不置,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前1年)复置。东汉废置。汉献帝(刘协)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太保,西周始置,秦废,西汉初不置,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前1年)复置。东汉废置。
  太傅,西周设置,秦废,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录尚书事这一官称创始于西汉,汉昭帝(刘弗陵)初置时称“领尚书事”,以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籍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刘宏)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二十四人,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⒉东汉之三公
  上公之下是三公,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东汉初年,征拜三公多是以硕儒经师居官,当时皇帝勤于政事,好明察,仅以尚书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不以实权交给三公。并且对仅有考课任务的三公,还课其殿最,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例如:㈠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㈡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㈢赵熹为太尉,汉明帝(刘庄)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考核中山相薛修事不实,坐免官;㈣冯鲂为司空,汉明帝(刘庄)永平四年(公元61年)以考核陇西太守邓融事,听任奸吏所为,坐免官。更有甚者,至于诘责诛斥,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⑴司徒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置大司徒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大司徒改称为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若国家有大事,即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汉献帝(刘协)时始改司徒为丞相,曹操担任。
  ⑵太尉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置大司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大司马改称为太尉,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
  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⑶司空
  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置大司空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大司空改称为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为御史大夫,职掌不变,其职掌一如司空。不领御史台,与前代御史大夫仅仅是名称相同而已。
 
  ⒊东汉之九卿
  东汉沿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
  ⑴太常:秦之奉常,西汉之太常。东汉沿置。
  ⑵光禄勋:秦及汉初之郎中令,汉武帝(刘彻)时改称光禄勋。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东汉的光禄勋,除西汉的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北中郎将。东汉末复称郎中令。
  ⑶卫尉:秦之卫尉,汉景帝(刘启)时更为中大夫令,旋复称卫尉。新朝皇帝(王莽)时改为大卫。东汉时仍称卫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卫尉即卫将军。
  ⑷太仆:秦、西汉之太仆。东汉沿袭之。东汉沿置。
  ⑸廷尉:秦之廷尉,汉景帝(刘启)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理,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年)恢复旧称,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前1年)又改为大理。新朝皇帝(王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东汉末复为大理。掌刑狱,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⑹大鸿胪:秦之典客,汉景帝(刘启)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刘彻)时又改名大鸿胪。汉成帝(刘骜)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王莽改为典乐。东汉官名称大鸿胪卿。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
  ⑺宗正:秦之宗正,汉平帝(刘衍)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名宗伯。新朝皇帝(王莽)时并入秩宗。东汉时复称宗正。掌皇室亲属诸事物。
  ⑻大司农:秦之治粟内史,汉景帝(刘启)时更名大农令,汉武帝(刘彻)时更名大司农。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东汉复原名,职掌如旧,仅将盐铁划归郡国管理。东汉末以后,财政收支划归尚书的度支,各种理财之官,陆续出现,大司农的职权缩小。
  ⑼少府:秦、西汉之少府,东汉沿置。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东汉将上林苑等经常事务划归少府,把水利航政之职划归都水使者,没有沿置水衡都尉。
  此外,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等。执金吾:秦之中尉,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为执金吾,新朝(王莽)时改名奋武。东汉时复称执金吾。东汉时执金吾属官只保留一武库,其余悉被减省,其职务主要是典司禁军和保卫京城、宫城的安全。执金吾每月要绕宫巡察三次,以预防和制止宫外水火之灾和其它非常事故。汉光武帝刘秀每到郡国巡视,便派执金吾留守京城;明帝东巡,还命执金吾守卫南宫。另外,有时皇帝出行,执金吾率领缇骑、步卒组成仪仗和警卫。章帝出巡,曾命执金吾随行宿卫。汉代执金吾有时也被委派为将帅而领兵远征。东汉和帝时,执金吾耿秉还任主帅窦宪的副职而伐北匈奴。将作大匠:秦之将作少府,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秩二千石。东汉沿置。
  从表面上看,东汉的中央职权,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其实并不如此,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尚书台手中,所谓“三公”只不过是充当傀儡而已,虽然他们分管了九卿,但都不能发号施令。
 
  ⒋东汉之尚书台
  东汉中央官制与西汉官制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尚书台的组织。尚书之官称创始于秦代。不过在秦时,所谓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吏,其任务仅仅主管在朝中传达诏令,当时皆以文人为之。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年),始设尚书四人,开始分曹办事,晚年用宦官统尚书改尚书令为中书令或中书谒者令(凡加中字者即宫中之意,多为宦官)。汉成帝(刘骜)时,共为五尚书,同时废中书令,仍归复尚书令。尚书的由来虽然已久,但至西汉末,在中央政府中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宫廷收发而已,地位极低。
  东汉光武帝特别重尚书,尚书令之权乃大,又将尚书分为六曹:㈠三公曹,主交岁尽考课诸州郡事;㈡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㈢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和园苑事;㈣客曹,主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㈤二千石曹,主法词诉讼事;㈥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治安事。又增置尚书左右丞各一人,每曹尚书之下,设侍郎六人(秩四百石)共为三十六人,令史三人共为十八人,于是尚书的机构庞大。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到了汉灵帝(刘宏)时正式称为“尚书台”,行政实权不在三公而于尚书,尚书开始冠以某曹名义(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政务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
  所谓尚书台,就是皇帝宫廷的办公厅。所以,东汉之当权大臣(如大将军等)必兼录尚书事,才是真正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朝会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为“三独坐”。
  尚书台,这是实现中央集权政治一种必要的政治机构。因而宫廷的办公室就取代了中央政府,而皇帝的侍从也就一跃而居于三公之上。于是,尚书就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了。由于尚书事权极重,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所以当时称之为“政归台阁”。所谓“台阁”,就是指宫廷办事处的意思。
  东汉撤消西汉有实权的丞相,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三公“备员而已”,尚书台总理国政。尚书台的具体机构是:㈠尚书令一人,秩千石,主领台内一切公务;㈡尚书仆射一人,秩六百石,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公务;㈢六曹尚书共六人,人各秩六百石。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谓之“八座”。
 
  ⒌东汉之将军
  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职参谋政。此外,又有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均在府中供职。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曲有军侯(掌监军)、屯。凡不设置校尉部的,但置军司马一人。又有假司马、假侯,都是副贰之职。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
  汉明帝(刘庄)永平八年(公元65年),复置“度辽将军”,以护南单于,因其内部时有不稳,遂为常设将军。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多以外戚为大将军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如,汉安帝(刘祜),政理衰缺,先以舅邓骘、后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帝都。汉顺帝(刘保)即位,又以皇后之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汉末优在三公上。梁冀、窦武、何进皆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制朝政。
  汉灵帝(刘宏)时设“西园八校尉”防守京都洛阳,以宦官负主要责任,开宦官统兵之恶例。
  东汉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也设有多种专官,如“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等。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