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秦朝中央官制
西汉中央官制
东汉中央官制
三国中央官制
两晋中央官制
南朝中央官制
北朝中央官制
隋朝中央官制
唐朝中央官制(1)
唐朝中央官制(2)
五代十国中央官制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秦汉三国 >> 正文
 
西汉中央官制

  西汉,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年,经历两百零五年。
  西汉确立了皇帝名位制度,诸如年号、谥号庙号及宫殿、陵寝制度。开国皇帝称“祖”,其后称“宗”。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共有十三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少帝(刘恭)、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新朝皇帝(王莽)、更始帝(刘玄)。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刘衍)被外戚王莽毒杀,西汉灭亡。
  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用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治国,汉初的几位皇帝提倡节俭,在汉初的几十年里,国力迅速恢复。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创造了“文景之治”。
  汉景帝(刘启)颁布《削番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刘姓诸侯王的实力,打击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制政治制度。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平定南蛮,使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并入华夏文明。采用董仲舒的思想,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以后几千年中国的主流思想。出兵击败凶奴,平息了汉北部边疆的祸患。开创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但连年的征战,西汉国力衰竭,汉武帝痛定思痛,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自我批评的召书《罪己召》。汉朝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族。
  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汉宣帝(刘询)广施仁政,提倡德化,与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汉室中兴。
  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沉迷酒色,朝纲败坏,外戚夺权干政,而且都无子嗣,继承制度混乱,国之将亡,子嗣不兴。
  
  ⒈丞相、三公、上公
  西汉中央官制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或称相国,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后来,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改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有上公(太师、太傅、太保),为荣誉职,不常置。三公之下,分设九卿,总管庶政,又有九卿以外的列卿宫官、将军、尚书台等。
  丞相,金印紫绶,秩万石,《史记·陈丞相世家》载,丞相的职掌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其宜。丞相府的办公处称为黄阁。丞相府中的重要僚属有司直一人(秩二千石),掌纠纪不法,监督一般官吏。下有长史二人(秩千石),掌领导群僚。再下有征事若干人(秩比六百石)、史一二十人(秩四百石),还有少史、属、属史共约二三百人,秩从四百石到百石。丞相府的组织分为十几个部门,称为曹(如今部院中的司科),有东曹、西曹、议曹、辞曹、贼曹、决曹、户曹、法曹、兵曹、仓曹等,时有境减,各曹的主断称为掾,多由丞相史兼任,称为掾史。
  三公,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⑴丞相(大司徒)。金印紫绶,秩万石。总理政务,为最高行政长官,汉高祖(刘邦)时设丞相一人,后改称相国。汉惠帝(刘盈)、吕后(吕雉)到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哀帝(刘欣)元寿二年(前1年),丞相改称大司徒。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前145年)改称为相。
  ⑵太尉(大司马)。秦之太尉。金印紫绶,秩万石,地位与丞相同等。掌全国军队,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府的组织亦分曹,置掾史,叭属不到百人,规模远较丞相府为小。中央设太尉,郡县有郡尉、县尉。西汉时太尉之实际兵权并不大,而时置时废。太尉只有领兵权而无发兵权其职实为皇帝军事参谋。西汉不设太尉时,常由丞相兼掌军事。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并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加官称号,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汉成帝(刘骜)时始正式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属官秩比丞相,完全取代太尉之职。其属官有大司马司直、大司马史、功曹、掾史、主簿等。
  ⑶御史大夫(大司空)。秦之御史大夫。西汉初,御史大夫为银印紫绶,秩为中二千石,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论议及纠察诸事,是集行政、秘书、监察于一身的政府高级官员。御史大夫之下有两丞(御史丞、御史中丞),协助御史大夫执法治事,后改为一丞即御史中丞,下领待御史十五人,其职外督部刺史,内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御史中丞一官为御史府中之实际长官,秩千石而其权甚大。汉成帝(刘骜)绥和元年(前8年),更名为大司空,改为金印紫绶,秩万石,遂与丞相、太尉并尊为三公。并置长史,但御史中丞设置如故。御史府(或司空)的组织,除御史中丞外,有分曹治事的侍御史,分掌五曹:令曹掌律令,印曹掌刻印,供曹掌斋祠,尉马曹掌厩马,承曹掌护驾;另有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主簿、少史、御史属等名衔,官属不到百人。汉哀帝(刘欣) 建平二年(前5年)复称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前1年)仍改称大司空。
  上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为三师,本是周朝的古官名,到了秦汉成了一种荣誉职,位尊而无权,用于优待那些年高德劭的元老功臣,并无实际职务,仅为天子的高等顾问、辅佐皇帝。皆金印紫绶,位在三公之上,故又称“上公”,但不常设。㈠太师,官名,西周始置,秦废,西汉初不置,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前1年)复置太师官(孔光居焉)。为辅弼国君之臣,三太之首,历代沿置,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亦作大。副职为少师。㈡太傅,官名,西周设置,秦废,西汉初复置后罢,汉哀帝(刘欣)时复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副职为少傅。㈢太保,官名,西周始置,秦废,西汉初不置,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前1年)复置太保官(王舜居焉)。为辅弼国君之官,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副职为少保。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初置 后更易
三公 丞相 大司徒 万石 天子辅贰总理庶政 西汉哀帝后丞相更名司徒
太尉 大司马 万石 全国军政 汉武帝时初置大司马之号冠将军之上
御史大夫 大司空 万石 中央监察 成帝时更为大司空,其后司空御史常更迭置之
上公 太师       西汉未平帝元始元年一度置
太傅       初置后罢,哀帝时复置
太保       汉未平帝元始元年一度置
 
  ⒉九卿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机构。习惯称九卿,其实有十二卿。汉代政府机构与官名一致,如“廷尉”既是司法机构的名称,也是司法官员的官称。诸卿分掌皇室、国家各类行政事务。
  ⑴太常:秦之奉常,汉景帝(刘启)六年 (前151年)改为太常。掌祭祀礼仪,为诸卿之首,掌国家宗教祭礼及礼仪、文化教育。属官有太史、太祝、太乐、太宰、太仆、太医、六令(下有丞)秩皆六百石。另有常用掾、掌声雷动故、令史、待诏等官。博士亦属太常,汉初缘秦制博士有数十人。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置五经博士。
  ⑵光禄勋:秦及汉初之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汉武帝(刘彻)时改称光禄勋。光禄勋组织机构特别庞大,除了办公的丞、掾史主事之外所统辖的属官有:随侍皇帝左右,讨论国家大事,以常有批评发言权能影响政治,专掌议论的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等大夫官;皇帝待卫,平时作为皇帝待从,内守宫廷,出充车骑的议郎、中郎、郎中等郎官,郎官多为贵胄子弟,是天子最亲信的卫队;掌殿上礼仪与宾赞之事的谒者;以及期门(后改为虎贲)、羽林等禁卫武士。
  ⑶卫尉:秦之卫尉,汉景帝(刘启)时更为中大夫令,旋复旧称卫尉。新朝皇帝(王莽)时改为大卫。掌宫门卫屯兵,卫尉掌皇宫宿卫警戒,负责宫中分常南军,属官有公车司马、各屯卫候司马和卫士等。
  ⑷太仆:掌舆马,太仆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车府等丞。
  ⑸廷尉:秦之廷尉,汉景帝(刘启)更为大埋,汉武帝(刘彻)复廷尉,汉哀帝(刘欣)称大理。掌管刑狱,是政府最高司法机构长官。其属官有正左右廷尉、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再下有廷尉 史、曹掾、从史等。汉习以春秋治狱,汉武帝(刘彻)时曾用博士弟子之治《尚书》、《春秋》者补迁尉史,此以儒生为法官,说明汉之司法不纯任法术,亦兼采儒理。汉武帝(刘彻)时又境置“中都官狱”二十六所,各设令长。
  ⑹大鸿胪:秦之典客,汉景帝(刘启)时改名大行令,汉武帝(刘彻)时又改名大鸿胪。汉成帝(刘骜)时,将典属国所辖职务并入。因所辖诸王入朝、郡国上计、封拜诸侯及少数民族首领等,多与礼仪有关,后遂变为赞襄礼乐之官,王莽改为典乐。掌管诸王列侯、宾客朝见、归义蛮夷与边地少数部族封拜、朝聘、宴飨、郊迎等,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郡邸长丞等。
  ⑺宗正:秦之官名,掌皇室亲属诸事物,西汉沿置,汉平帝(刘衍)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名宗伯。新朝皇帝(王莽)时并入秩宗。其职务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别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 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按汉代八议制的规定,宗室亲贵有罪要先请,即先向宗正申述,宗正再上报皇帝,而后便可得到从轻处置。同姓王犯法,宗正也可参预审理,如西汉时衡山王、江都王等有罪,皇帝曾派宗正协同其他官吏承办这些案件。宗正秩为二千石,有丞。宗正及丞皆由皇 族 充任。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为狱官,还负责关押服苦役的犯人,也常拘系宗族或外戚有罪者
  ⑻大司农:秦之治粟内史,西汉沿置,汉景帝(刘启)时更名大农令,汉武帝(刘彻)时更名大司农。为全国最高财经机构。中国自昔以农业国,以农业为生产之本,故称司农。掌钱谷,为国家财政长官,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属官有大农丞、大司农部丞、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及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共六十五长、丞。王莽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于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
  ⑼少府:秦之少府,西汉沿置。西汉时诸侯王也设有少府,郡守亦设有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掌山泽租税与宫中供奉,少府是皇室私府,专掌皇室钱财、皇家所需物品供应及各项宫廷事务。辖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诸令丞。统领各宫廷、上林苑(汉武帝曾另置水衡都江堰市尉一官,位居列卿,专管上林苑之事),用考工、织室、掖庭、暴室,以到狗监马监的事务。属官,主要有尚书、中书、侍中(侍奉皇帝左右赞导众事,备顾问应对,法驾出,以一人为参乘,或作为加官荣誉衔)、中常侍(宦者,职务略同侍中)、黄门侍郎等。按少府的职掌本属微末,可是后来尚书的权责日重,名义上虽属少府,事实上己别成一独立机构。其中的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属官,因经常陪奉天子左右,后来也成为上升权要,这都是由少府所司演亦而来。
  此外,还有执金吾,掌徼循京师;将作大匠,掌治宫室,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前后左右中校等丞;典属国,掌蛮夷降者;等等。
  执金吾:秦之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为执金吾,新朝(王莽)时改名奋武。西汉时中尉(执金吾)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和守卫于宫禁之内的卫尉相为表里。主管武器及典司刑狱,也是执金吾的一项职责。执金吾秩为中二千石,有两丞及候、司马、千人。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中垒、寺互、都船之下皆有监狱。武库为制造和贮存兵器的机构。又式道、左右中候及京辅都尉,也与执金吾有相属关系。执金吾有时也有主管武器及典司刑狱的职责,汉景帝(刘启)时,中尉郅都曾拘捕有罪的临江王;执金吾有时也被委派为将帅而领兵远征,汉昭帝(刘弗陵)时,执金吾马适建曾率军讨破羌人。
  将作大匠:秦之将作少府,掌营建宫室等土工程。汉景帝(刘启)中六年(前144年),改名为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秩二千石。
  水衡都尉:汉武帝(刘彻)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及铸钱等事。兼保管皇室财物、铸钱、造船、治水等。成为与大司农、少府并行的三大财政机构。关于水衡名称的由来有二说,一说古代山林之官叫衡,掌诸池苑,所以叫水衡;一说主管都水和上林苑,所以叫做水衡。王莽改水衡都尉为予虞。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初置 后更易
九卿 太常   中二千石 礼仪祭祀 秦之奉常,景帝更名太常
郎中令 光禄勋 中二千石 宫殿门宿卫 秦之郎中令,武帝更名光禄勋
卫尉   中二千石 宫门卫屯兵 秦之卫尉,景帝时更为中大夫令,旋复旧。
太仆   中二千石 舆马 秦之太仆
廷尉   中二千石 刑狱

 

大鸿胪   中二千石   秦之典客,景帝更名太行令武帝复为大鸿胪
宗正   中二千石 王族亲属之事 秦之宗正,平帝更名宗伯
大司农   中二千石 钱谷与财政  
少府   中二千石   秦之少府
列卿
中尉 执金吾 二 千 石   秦之中尉,武帝更名执金吾
将作少府 将作大匠 二 千 石 治宫室 秦之将作少府,景帝更名将作大匠
  水衡都尉 二 千 石 上林院 汉武帝时初置
 
  ⒊宫官
  皇后官官吏:㈠长信詹士,秦汉皆置,多由宦者充任,掌皇后、太子家及宫中诸宦者。汉景帝(刘启)时更名长信少府,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省并大长秋,汉平帝(刘衍)元始四年又改称长乐少府。皇后法驾出,则奉引。丞副之,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中长秋、私府、永巷、祠祀、食官令长丞。㈡大长秋,秦之将行,西汉沿置,汉景帝(刘启)时改名为大长秋。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为皇后近侍官首领,多由宦官充任。
  太子宫官吏: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太子少傅,掌教太子,作为太子的师傅。西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太子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初置 后更易

将行 大长秋 二千石 皇后宫中事 秦之将行,景帝更名大长秋,以中官充之
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 二千石 辅导太子 古有之官
 
  ⒋西汉之尚书
  尚书,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尚即职掌之意。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有尚书令、尚书丞等。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年),为削弱相权,重用在身边办事掌管文书章奏的尚书,始设尚书四人,开始分曹办事:一曰“常侍尚书”,主管丞相御史事;二曰“二千石尚书”主管郡国二千石事;三曰“户曹尚书”,主管庶人上书事;四曰“客曹尚书”,主管外事。汉武帝晚年喜欢在宫中内廷处理政事,用宦官统尚书称中书令或中书谒者令(凡加中字者即宫中之意,多为宦官,太史公司马迁受腐刑后,曾为中书令)。汉昭帝(刘弗陵)时仍设中书令(宦官弘恭、石显因为中书令而弄权)。到汉成帝(刘骜)时,增置“三公曹尚书”主断犾,共为五尚书。同时废除由宦者统尚书之制,废中书令,改以士人统尚书,仍归复尚书令。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初置 后更易

尚书令 千 石 主领尚书 尚书原属少府,自汉武帝后尚书之权渐重
尚书仆射 六百石 佐尚书令
五曹尚书 六百石 分主各曹文书
丞郎 四百石 分司庶务
令史 二百石
 
  ⒌军官
  主要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列将军。大将军,有冠以大司马者,亦有不冠于大司马者,其不冠大司马者则与三公平列。太尉、大司马与大将军,因人事更迭,其名义与职掌最易混淆。大将军以下,位拟三公者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类别 官名 秩禄 职守 备考
初置 后更易

  大将军 万石 诸将军皆掌征划 自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票骑将军
  票骑将军 万石
  车骑将军 万石
  卫将军 万石
  前后将军 万石
  左右将军 万石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