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秦朝中央官制
西汉中央官制
东汉中央官制
三国中央官制
两晋中央官制
南朝中央官制
北朝中央官制
隋朝中央官制
唐朝中央官制(1)
唐朝中央官制(2)
五代十国中央官制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两晋南北朝 >> 正文
 
两晋中央官制

  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又称为司马晋。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系统,只要为了军事上的便利,都可以打破常规。一般制度都是由临时措置而逐渐成为习惯的。历史上称这些权臣所独自掌握的政权为“霸府”。霸府的中心人物就是幕僚与将领。及至霸府变为王朝,幕僚组成的机构就变为行政中枢,将领所统率的武力就变为常设的军队。而这两者之间又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所以形成了一种军事与政治合一的局面。这是两晋职官的特异之处。
  晋朝可分为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即西晋与东晋,合称“两晋”。
  西晋(公元265~316年),共52年,定都洛阳。有4个帝王,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定都建康。有11个帝王,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晋成帝(司马衍)、晋康帝(司马岳)、晋穆帝(司马聃)、晋哀帝(司马丕)、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晋孝武帝(司马曜)、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
  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相府
丞相
极品 金章绿绶 晋初不置,晋惠帝(司马衷)以后时置时不置。
相国
司徒
八公
太宰 太傅 太保
一品 金章紫绶 开府品位与公同级,晋以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为“八公”。
司徒 太尉 司空
大司马
大将军
一品 金章紫绶 位在三司(太尉、司徒、司空)之上
位从公 骠骑将军 一品 金章紫绶 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
车骑将军  
卫将军  
……  
特进
特进
二品 金章紫绶 往往为加官
尚书台
尚书令
千石 铜印墨绶 晋代官制,品与“石”混用
左右仆射
同上  
列曹尚书
  西晋置六曹,东晋置五曹,每曹设尚书5~6人
左右丞    
尚书郎
  西晋共35曹议郎23,东晋减为18曹郎,后减为15曹郎
中书省
中书监
  三国曹魏始置“中书省”
中书令
   
中书侍郎
  曹魏为通事郎,晋改为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
   
门下省
侍中
  东汉谓之“侍中寺”,曹魏沿置,晋改称“门下省”
给事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给事中
   
通直散常侍
   
通直散侍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治书侍御史
   
其他
司隶校尉
  西晋设,东晋废。
中领军将军
  曹操置,晋沿之。
东西南北中郎将
  晋沿汉魏之制,设四中郎将,东晋更重之。
卿监
  各卿监设官司大体如汉魏之制。
 
  ⒈两晋之丞相与八公
  从东汉以来,有一种共同的特殊现象,就是宰相无定员、无定名、也无定职。两晋诸王及王敦、王导等人任“丞相”,皆因人而设,并非定职,有时在制度上不设这种官,而在习惯上有这种官。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凡是真正总揽大权的,都必须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因为其他宰相,可能不处理日常公务,也可能不问小事,“录尚书事”则是一切公文都必须经他审阅,即使是威望极重的权臣,也不能不兼此称号,才能保证事权的高度集中。
  以中枢官而论,晋初不置丞相。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罢丞相,复置司徒。其后,宋、齐、梁、陈各朝,司徒与丞相(相同)废置不一。

  晋之丞相,如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彤、成都王司马颖、南阳王司马保以及王敦、王导等人,都是独揽大权。他们上胁天子,下压群臣,不遵守寻常人臣的职份。这种情况是汉末曹操当丞相、相国以来所造成的。

  丞相以下,有所谓八公。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八公,实际是空有其名,等同虚设。像这种无事可做的官、属官却不少,有长史、西阁、东阁祭酒、西曹东曹掾、户曹、仓曹、贼曹属各1人,每曹皆置御属、令史、学干。保卫诸“公”的,各有武贲十二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人员。八公之置,只是为了遵崇世族中门望特高的人而已。

  八公以下有“位从公”。这是曹魏的旧制,凡是开府仪同三司,都是位从公。开府仪同三司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伏波将军、抚军将军、都护将军、镇军将军、中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龙骧将军、典军将军、上军将军、辅国将军等大将军。甚至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治事的,都算是位从公。所谓“开府”,是指开设府第,设官置吏;仪同三司是说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

  八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骠骑将军以下及诸大将军,既不开府,又非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初,置督军御史,以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为次,督诸军为下。持节将军,以使持节为上,持节为次,假节为下。使持节有权杀二千石以下之官;持节有权杀无官位的平民,若在用兵作战时,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诛杀犯军令的人。

 
  ⒉两晋之尚书台
  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年),尚书分为四曹,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民曹(主吏民上书事)、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汉成帝(刘骜)时,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成为五曹。汉光武帝(刘秀)时,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客曹主护驾羌胡朝贺事;二千石曹主辞讼事;中都曹主水火盗贼事,合为六曹。到了汉灵帝(刘宏)时正式称为“尚书台”,尚书开始冠以某曹名义,政务悉归尚书台。六曹加尚书令,仆射,合称“八座”。曹魏有五曹,即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加上尚书令和两仆射也称“八座”。这些只不过是为了处理公文的便利而已,没有真正行政实权。
  晋尚书台的组织机构比东汉更为严密。有以太傅兼“录尚书事”大权独揽,称为“录公”。另设“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首官,秩千石。尚书台的次官是仆射,秩千石。尚书台官员:尚书令1人,左右仆射各1人,左右丞各1人(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列曹尚书5~6人,尚书郎若干人。
  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不设五兵。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省驾部,四年(公元278年)省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无驾部、三公、客曹。晋惠帝(司马衷)时,增置右曹,但也称为六曹(此时省何曹,史籍记载不清楚)。东晋时,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其中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没有固定设置,经常以右仆射兼任祠部尚书,如右仆射缺,则以祠部尚书代行其职。此外,还有左右丞,《晋书·职官志》载:“左、右丞,自汉武帝(刘彻)建元四年(前137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及汉光武帝(刘秀)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
  晋左丞主管尚书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礼制、选用署吏,给假。右丞主掌尚书台内库藏庐舍,所有器用之物及廪赈民户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章等事。
  又有尚书郎。尚书郎,西汉旧置四人,以分掌尚书,其中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户口垦田,一人主财帛委输。光武分尚书为六曹之后,合置三十四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三十六人。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於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晋武帝(司马炎)时,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以及北主客、南主客,共三十四曹郎。以后又置运曹,合三十五曹,置郎二十三人,更相兼理。
  到了东晋,裁去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等曹,保留二十五曹;晋康帝(司马岳)、晋穆帝(司马聃)以后,先精简为十八曹,最后减为十五曹。从尚书曹郎的细密分工可以看出,晋代朝廷庶政,均须经尚书省。九卿职权与两汉相比,已大为削减,处於无足轻重的地位。
 
  ⒊两晋之中书省
  东汉末,受封为魏王后,置秘书令、秘书丞,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黄初(公元220年)之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以秘书右丞孙资为中书令),又置中书监(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并掌机密。下置通事郎、黄门郎若干人。中书令、中书监的官署称为中书省,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
  晋沿置中书省,置中书监、中书令(各)一人,始皆同车,后乃异焉。中书监、中书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如,荀勖自中书监迁尚书令,人皆往贺。荀勖说:“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可证中书监、中书令在西晋位尊於尚书令。晋明帝(司马绍)时,中书监、中书令号为专任,其任更重,多以诸公兼领,其权重矣。
  西晋时,中书监、中书令其下置舍人、通事各一人。东晋时,把舍人、通事合称为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当直并掌诏命。后通事舍人改为中书侍郎,其下是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中书监1人,中书令1人,中书侍郎4人,通事舍人若干人。
 
  ⒋两晋之门下省
  秦取古名置侍中,西汉之侍中,属于少府,东汉沿置。汉灵帝(刘宏)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时,始置侍中寺,作为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仍隶属于少府,以侍中、给事黄门侍郎为长官,掌门下诸大夫、郎。三国曹魏以侍中为主官,属官有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等。
  晋把汉代、三国曹魏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中。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共同管理门下省诸事,本无定员,晋置4人。寺中作为加官不受人员限制。门下省官员:东汉末的侍中寺,三国曹魏沿置,晋改称门下省,有侍中4人,给事黄门侍郎4人。
  门下省属官有:散骑常侍,无定员,有时也作一种作为加官荣誉衔。晋惠帝(司马衷)元康时,曾以宦者董猛为中常侍,后来便废止。通直散骑常侍,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武帝使两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即同值),所以称为通直散骑常侍,东晋置4人。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总之,散骑常侍与散骑侍郎各有本官与通直、员外三种。晋之散骑虽隶属门下,但又另设散骑省,又以中书职务付与散骑省,所以散骑也掌表诏。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在散骑侍郎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定员。或为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
 
  ⒌两晋之九卿职权的削减与职务的变化
  由于尚书省机构繁密和权力扩大,国家庶政,均经由尚书、中书处置,因而九卿职权多被侵夺,所以荀勖建议把九卿并入尚书。可见当时九卿仅空有其名,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两晋之九卿就有所裁减,现分叙如下:
  太常:西晋初年,沿袭魏制,置博士19人,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东晋初年,减为9人,晋元帝(司马睿)末,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11人,后又增为16人,不再分掌《五经》,通称为太学博士。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减国子助教为10人。太常所属有博士、协律校尉员、祭酒、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另置灵台丞。晋的太常博士是沿魏而设的,掌引导乘舆。凡王公已下当追谥的,则由太常博士议定。协律校尉,就是汉代的协律都尉,入晋以后才改称。
  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廷、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公元364年),省光禄勋,并入司徒。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再置光禄勋。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以及左右都侯,南北东西督冶掾等。到东晋,省卫尉。

  太仆: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典虞丞、左右中典牧都尉、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典牧又别置羊牧丞。自东晋以后,太仆或置或省。

  廷尉:主管刑法狱讼,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

  大鸿胪: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东晋以后,有事则置,无事则省。

  宗正:掌管皇族宗人图谍,又统太医令史,另有司牧掾员。东晋哀帝时并入太常,太医归门下省。

  大司农: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以及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东晋时,哀帝省去襄国都水长,孝武帝复置。

  少府:统辖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準、奚官等令以及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自东晋以后,只置一尚方。

  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省。
 
  ⒍两晋之御史台组织
  秦时,御史大夫设有二丞,一称御史丞,另一称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和举劾百官。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西汉后期(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官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御史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
  西晋,沿置御史台,仍以御史中丞为实际长官。并置治书侍御史4人,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又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1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兼治廷尉处置不当事项,后省置。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2人。

  侍御史: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农民起义等任务,号为“绣衣直指”。汉宣帝(刘询)曾召侍御史二人治书,后乃专设治书侍御史。西汉、东汉侍御史分掌五曹。曹魏置八人。西晋置九人,品级与治书侍御史相同,共分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至东晋,裁减掉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库曹为外左库、内左库。

  殿中侍御史:曹魏始置,居殿中,伺察违法者。西晋置四人,东晋置二人。

  符节御史:秦代为符玺令(符节令),西汉沿置,属少府,主符节事,遣使掌授节,位次于御史中丞。东汉末,曹操另设一台,位仅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九年(公元273年),省去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

 
  ⒎两晋之宫官

  皇后宫官吏:西汉旧制,皇太后有三卿,即九卿中之卫尉、太仆、少府。魏时太后卿在九卿之下。晋沿汉制,大长秋为皇后卿。

  太子宫官吏:晋武帝(司马炎)时,始建太子宫,置太子太傅、少傅各1人,宫中事务皆由二傅领之。并有功曹、主簿、五官。太傅秩中二千石,少傅二千石。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公元275年),置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再领官属,不久省詹事,置太保(因太师避司马师讳,改名)、太傅。晋惠帝(司马衷)时,再置詹事。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之世,置三太三少。东晋,只置太傅、少傅,不立师保,官属有中庶子4人,职如侍中;中舍人4人,职如黄门侍郎;食官令1人,职如太官;庶子4人,职比散骑常侍;舍人16人,职比中书侍郎;洗马8人,职如谒者、秘书,掌图籍,出则前导;家令,主刑狱、谷货、饮食;仆如太仆、宗正。

  宫中女官:
 
  ⒏两晋之武职官
  中领军将军:汉献帝(刘协)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以曹休为中领军。魏文帝(曹丕)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也以曹休领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晋武帝(司马炎)省去中领军,使中军将军羊祜统二卫及前、后、左、右、骁卫等营,以代替领军的职务。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中,改中军为中领军。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又改名北军中侯,寻又改名领军。晋成帝(司马衍)时又改中侯,后复为领军。

  护军将军:汉因秦制,设护军中尉,以陈平领之。汉武帝(刘彻)改名护军都尉,属大司马。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省去护军,并领军。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公元324年),复置护军领军,各领营兵。东晋,领军不再别领营,总统二卫、骁骑、材官诸营。护军则别领军营。资历较重的为领军护军,资历较轻的为中领军、中护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五官,若受命出征则置参军。

  左右卫将军:晋武帝(司马炎)改中将军、卫将军与卫将军为左将军、右将军、卫将军,各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东晋罢长史。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在汉代均称为杂号将军,曹魏置为中军。至晋,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前后左右军将军:魏明帝(曹叡)时有左军,晋沿而不革。晋武帝(司马炎)初年置前军、右军,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又置后军,合称前后左右四军。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