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古代官员职位名称解释
古代女官品级和官职名称
古代后妃品级制度简介
古代后宫嫔御管理简述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
商朝至战国时代宰相名录
商朝宰相简介
秦朝中央行政制度
西汉中央行政制度
秦至西汉宰相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上古先秦 >> 正文
 
商朝宰相简介

伊尹简介
  伊尹,名伊,官名尹,一说名挚,官名阿衡。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五朝宰相,被尊为历史上首位贤相。著有《太甲训》等三篇。善终,据说享年100余岁。葬于亳(今河南偃师西北)。一说因篡王而被杀。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他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为奴隶主的家用奴隶厨师,母为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自幼聪慧,勤学上进,耕于有莘国之野,但由于父传,他的烹调技术很高。他还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汤的信任,为其灭夏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商朝建立后,伊挚受封为尹,即宰相,助汤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曾辅佐外丙、仲壬、太甲等。伊尹在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他强调“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他常用夏王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弗克庸德”来教育国君。他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他对商朝的创立及巩固起了重大作用。
  伊尹活了100多岁,到沃丁执政时死去。死后葬于西亳,离汤冢有7里地。在今偃师县城西10公里处。  
  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注:据《竹书纪年》所载,伊尹被太甲所杀,太甲又任伊尹之子伊陟、伊奋为相。

伊陟简介
  伊陟,生卒年不详。太戊时宰相。商朝贤相之一。结局不祥。 伊尹之后又经历了太庚、小甲、雍己,到了太戊帝,又出了一位贤相——伊陟。
  伊陟与伊尹是否有血统关系,没有确凿证据,但是古代有世袭制度,商代更是如此。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伊陟提出的妖不胜德的思想。
  那时侯,商朝的都城还在亳,忽然有一天朝堂之上长出祥桑谷,一个晚上就长得非常大。太戊帝非常害怕,整个朝廷为之震动。太戊就问伊陟该怎么办,伊陟说:“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伊陟非常沉静地告诉太戊帝说,我听说妖不胜德,是不是您作帝王的政治有什么偏差、缺陷哪?陛下还是检讨自身的德行,检讨政治的缺陷,不要理会这些怪现象。太戊接受了伊陟的建议,检讨自身的德行,检讨政治的缺陷,果然,祥桑谷不久就枯死了。
  由于伊陟辅相太戊以德治国,本来从小甲帝之后就开始衰落的商朝王权也开始中兴,诸侯重新归心于商朝的核心统治。太戊把功劳都归于伊陟,不把伊陟做普通的臣子看待,而是赞之庙,尊崇为师父。伊陟当然也不会自伐其功,而是十分谦让,不敢接受太戊帝的如此尊崇,作了一篇《原命》,表达臣子的尽心尽力。   
  伊陟作为贤相只有这么一件事流传下来,但是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位博学德望的中兴宰相形象了。其妖不胜德的思想一直流传下来,一直为儒家思想所继承,成为儒家政治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妖不胜德的思想注重的是人自身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受天命摆布。人只要自身修德,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其中已经包含了非常重要的辨证思想。
  后代历史中,凡是能坚持妖不胜德思想的帝王、宰相,一般都是贤明的,相反,则会出现一批亡国的君臣。这种妖不胜德的思想发展到后来,先反映在《周易》的乾坤卦中,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昆,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都是人自身的力量能改变命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仁政。因此伊陟妖不胜德的观念虽然朴拙,但是,却逐渐形成了后代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可以这样说,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正是对千百年来夏商周三代政治原则和经验的总结。

傅说简介
  傅说,生卒年不详。武丁时宰相。商朝治山相之一。著有《说命》一篇。病死。 
  伊陟之后,又经历了十几代商王的更迭,经历了盘庚迁都,一直到武丁帝,武丁应当是盘庚帝的侄子。盘庚帝的时代是商朝的第二次中兴,其后又开始衰落,所以中国古代的百姓想生逢盛世是很不容易的,圣朝盛世没有超过三代人的,多数是衰落、战乱,所以一位好帝王,一位好宰相就更重要,最好是既有一位好帝王,又有好宰相,那样的话,就有指望过太平日子了。当然,如果有一位好帝王,上天一般都会给他配一位贤明的宰相,就象后人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天下其实不缺好宰相,而是缺少发现好宰相的机制,而在古代,这个机制只能是君主的德行和才智。如果一位昏庸的君主当权,好宰相也就不容易出来,因为被埋没了。所以,每逢朝代更迭,前朝的朝廷里总是奸佞当权,昏庸无能的在位,而英雄豪杰,才俊之士都在民间,或新崛起的阵营中,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那些被埋没的才俊之士只有利用世道的改变谋求出头。   
  在历史的记载中,商朝武丁帝就是一位相对来说还算贤明的帝王,因此,上天就给他安排了一位出身贫寒的宰相,等待他去发现。
  《史记》上面说,在商朝的武丁帝即位之后,就想着复兴殷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能够辅佐的人,因此,武丁三年不言,一句话也不说,国家的政事由冢宰来主持,冢宰其实也相当于宰相,武丁这样做是为了观察国风,也就是想切实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由于武丁的精诚所至,终于感天动地,梦见了一位圣人,名字叫做“说”,是上天派给来辅佐他中兴的宰相。梦醒之后,武丁帝就把梦中所见的圣人形象与朝中大臣相比对,可是没有一个人符合,于是就在全国搜求,终于在建筑城墙的民工中找到了“说”这个人,他当时是胥靡,也就是泥瓦匠泥瓦匠。武丁与这位名叫“说”的谈论国家大事,发现这位草根果然是一位大圣人,天文地理民情,无所不通,于是就把这位泥瓦匠任命为国家宰相,从此,国家大治,并且因为是从泥瓦匠中发现的这位圣人,就以泥瓦匠作为他的姓,就是“傅险”,号为“傅说”。      
  商朝虽然已经有甲骨文流传的信史,但是,总的看来可征的史料有限,因此,傅说作为一名贤相的史实并不是很多。但后代的历史中很多人都提到过这位草根宰相,就象尧舜禹一样,尽管缺乏更多的文字记载,但是,作为一名古代贤相而存在的事实,我们是没有任何理由怀疑的。
  其实,今天的人与其怀疑傅说的真实性,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商朝那样一个被我们称为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一位最高统治者是如何能够从最底层提拔一位宰相的。这里其实蕴涵了中国文化的贤人政治精神,贤人政治代表了夏、商、周三代的治国理想,因此,傅说这样的草根宰相才能脱颖而出。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的人该不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呢?我们有勇气让一位草根小民去充当国家的宰臣吗?尽管英雄不问来路的传奇经常在商界暴想,但是,贤人政治的合理部分,在我们今天的治国方略中已经被丢弃了。三千年前的古人能做到的,今天的人已经做不到了,甚至根本不可能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政治理念了呢?  
  贤人政治的理想永远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就象古希腊的哲学家治国的理想一样,那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乌托邦,但是,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在西方的政治体系中却得到了保留。比如现任加拿大渥太华市的市长就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但是,他勤奋好学,精通经济,数学,还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傅说,就是英雄不问来。从这个角度关照我们的文明,我们不仅有封建专制的历史,其实,我们有很多非常先进的人文理念,只不过是被上两代人的无知给淹没了,结果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文明里只有专制。我们因为漠视自己民族文明中的人文因素,而变得自卑、甚至龌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明的悲哀。   
  当然,既然我们的文明可以流传五千年,我们文明中的生命力也绝不容小视,只要我们努力发扬我们的文明,让我们的文明中精华的东西能够闪光,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政治文明也发扬光大。

箕子简介
  箕子,生卒年不详。纣王时宰相。商朝贤相这一。据说商亡后,他率部分商的遣民浮海至朝鲜。著有《洪范》一书和《箕子操》、《麦秀》等诗篇。病死,葬于朝平壤市外牧丹峰上。 
  箕子,胥名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年北),爵为子,故称箕子。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后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后来,箕子过殷(朝歌),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 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比干简介
  比干姓子名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殷朝皇室王子,也称王子比干。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他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 
  商朝的国都原在亳地(今商丘),几经搬迁,最后定在殷地(即今安阳小屯村),所以这时的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殷朝,纣王亦被叫作殷纣王。  
  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皇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敢于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被称为“亘古忠臣”。   
  纣王继位后,开始也确实干了一些好事。他聪明机敏,勇敢过人。率军征服了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在战场上,纣王往来冲杀,无人能敌。在纣王南征期间,比干代理朝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纣王凯旋,比干步行几十里前去迎接。那时,君臣团结,国力强盛。  
  不久,纣王就骄傲起来。他认为四方归顺,天下无敌,于是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建“酒池”“肉林”,搞得劳民伤财,百姓们苦不堪言。王宫里朝朝笙歌,暮暮曼舞。纣王受妲已迷惑,沉缅于酒色,不理国政,朝纲不振。
  纣王不仅生活腐化堕落,而且越来越暴虐无道。他听信妲已的话,制造了“炮烙”的刑罚惩治反对他的人。“炮烙”就是把空心的铜柱涂上油,把人绑在柱子上,然后在柱子中间烧红炭火,把人烤烙而死。   
  纣王亲近奸佞,排斥忠良,残害百姓,变成天怒人怨的暴君。他的哥哥微子劝他他不听,只好离开他,他另一个叔父箕子批评他,他就把箕子囚禁起来。从此无人敢再劝谏,有人干脆投奔周武王去了。
  比干想到自己是国家元臣,责任重大,他苦苦相劝,纣王不听。他叹息说:“主上有过错不劝谏就是不忠,怕死不敢说真话就是不勇敢,即使劝谏不听被杀,也是尽到了忠臣的责任了。”于是下决心冒死强谏。纣王被责问得无言以答,就问比干:“你为什么要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我为的是叫你痛改前非,保住商朝的江山。”比干连续三天进谏,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现在我要拿你的心来验看一下!”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赏,并且用火焚毁比干的面。为掩饰妄杀大臣的罪恶,纣王还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残忍的纣王杀害比干后,还要将比干满门抄斩。比干的妻子怀有身孕,跑到一树林中躲了起来,生下一子,名坚。纣王派兵去寻找,要“斩草除根”,找到比干妻子藏身的地方,问她怀中儿子姓什么,她急中生智,说“姓林”,于是躲过了灾难。周武王灭商之后,查知坚是比干后裔,赐其姓“林”,比干就成了林氏始祖。
  比干死后,周武王给他封了墓。孔子过卫时,亲题“比干莫”三字。北魏孝文帝亲来吊唁,并建了庙宇。以后历代皇帝都下令进行大规模的维修。现存的比干庙为明代重建。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他忠君爱国取义成仁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3000余年。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