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朝宰相名录 |
|
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都处于东晋至隋朝建立这一时期中。除北周以外,其宰相职称基本上只在东晋的制度上有所境减。 |
北魏是鲜卑族联合汉族建立的政权,它采用了东晋的三公、八公制度。由于这一政是由游牧民族(鲜卑族)为主体而建设立的,带有旧日部落联盟政体的遗痕,所以,它的三公、八公虽为名誉官衔,但在初期却具有参与朝政的一些实权。北魏孝文帝临死时,以三公及尚书令、左右仆射为六辅。其中三公为一般辅政大臣,有议政权。但从法律上、制度上规定既有议政权,又有监督、指挥百官执行之权的却是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有时也以录尚书事的名衔授予大臣(主要是宗室大臣)以这两项职权。因此,北魏的宰相应是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往往以尚书令为首相。至于史书所称北朝“为宰相秉持朝政者亦多为中”,是指宰相往往兼带侍中的官衔,以便接近皇帝,议决政事,并非指侍中就是宰相,其官位也是低于尚书仆射的。 |
东魏和西魏由北魏分裂而成,北齐则由东魏演变而成,因此这三个王朝的宰相职称大致和北魏相同。有少数权臣(如高欢、高澄、宇文泰)也以丞相、大丞相的名衔行使相权。 |
北周实行官制改革,施行和前四个王朝不同的宰相制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名誉官位,而以大冢宰、大司徒为宰相,大大冢宰为首相。这是依《周礼》复古而定,它虽也设有尚书左右仆身,但其职权不重。 |
|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朝(公元386~409年) 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
|
|
|
|
|
|
|
|
|
|
北魏 明元帝拓跋嗣朝(公元409~423年) |
|
|
|
|
|
|
|
|
|
|
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朝(公元386~409年) |
|
|
|
|
|
|
|
|
|
|
北魏 文成帝拓跋濬朝(公元452~466年) |
|
|
|
|
|
|
|
|
|
|
北魏 献文帝拓跋弘朝(公元466~471年) |
|
|
|
|
|
|
|
|
|
|
北魏 孝文帝元 宏朝(公元471~499年) 迁都洛阳(公元494年迁都) |
|
|
|
|
|
|
|
|
|
|
北魏 宣武帝元 恪朝(公元499~515年) |
|
|
|
|
|
|
|
|
|
|
北魏 孝明帝元 诩朝(公元515~528年) |
|
|
|
|
|
|
|
|
|
|
北魏 孝庄帝元子攸朝(公元528~530年) |
|
|
|
|
|
|
|
|
|
|
北魏 长广王元 晔朝(公元530年) |
|
|
|
|
|
|
|
|
|
|
北魏 前废帝元 恭朝(公元531年) |
|
|
|
|
|
|
|
|
|
|
北魏 后废帝元 朗朝(公元531~532年) |
|
|
|
|
|
|
|
|
|
|
北魏 孝武帝元 修朝(公元532~554年) |
|
|
|
|
|
|
|
|
|
|
|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朝(公元534~543年) 都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
|
|
|
|
|
|
|
|
|
|
|
西魏 文 帝元宝矩朝(公元535~551年) 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
|
|
|
|
|
|
|
|
|
|
西魏 废 帝元 钦朝(公元551~554年) |
|
|
|
|
|
|
|
|
|
|
西魏 恭 帝元 廓朝(公元554~556年) |
|
|
|
|
|
|
|
|
|
|
|
北齐 文宣帝高洋朝(公元550~559年) 都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
|
|
|
|
|
|
|
|
|
|
北齐 废 帝高 殷朝(公元560年) |
|
|
|
|
|
|
|
|
|
|
北齐 孝昭帝高 演朝(公元560~561年) |
|
|
|
|
|
|
|
|
|
|
北齐 武成帝高 湛朝(公元561~565年) |
|
|
|
|
|
|
|
|
|
|
北齐 后 主高 纬朝(公元565~576年) |
|
|
|
|
|
|
|
|
|
|
北齐 安德王高延宗朝(公元576年) |
|
|
|
|
|
|
|
|
|
|
北齐 幼 主高 恒朝(公元577年) |
|
|
|
|
|
|
|
|
|
|
|
北周 孝闵帝于文觉朝(公元557年) 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
|
|
|
|
|
|
|
|
|
|
北周 明 帝于文毓朝(公元557~560年) |
|
|
|
|
|
|
|
|
|
|
北周 武 帝于文邕朝(公元560~579年) |
|
|
|
|
|
|
|
|
|
|
北周 宣 帝于文斌朝(公元579年) |
|
|
|
|
|
|
|
|
|
|
北周 静 帝于文衍朝(公元579~581年)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