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
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为防止权臣争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从此这一官称绝迹。朱元璋改设内阁,置学士协助他处理六部事务。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 |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大小朝政都有由大学士杨士奇等人参议,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
明世宗朱厚骢(嘉靖)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
由于明朝的内阁类似唐代的政事堂,唐代政事堂的官员都互称“阁老”,所以,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
《明史》自成祖朝起,以侍读以上官称为宰辅。为了保持持其系统性,明朝的宰辅,追溯至惠帝(建文帝)朝的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