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状元。通判解州。仁宗初,召直史馆为知制诰,出知杭州。后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宝元元年(1038)同知枢密院事。康定元年(1040)罢知相州,历知澶、郓等州府。又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后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迁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六。赠吏部尚书,谥文孝。事见《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 |
|
蔡 齐:(988~1039)北宋状元,参知政事。字子思。青岛平度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状元,先后任通判、知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奖掖后进,为一代名相。死后,欧阳修为他写了传记,范仲淹为他写了墓表。 |
|
王 整: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字子齐。生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卒年不详。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状元。王整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
|
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寿,字君贶,开封咸平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于神宗元丰八年,年七十四岁。年十九,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集贤院,历监铁判官,修起居注庆历元年,(公元一o四一年)为翰林学士。累拜御史中丞,数论事,颇强直。尝论夏竦不宜官枢密,帝未省遽起。拱辰至前引帝裾,竦遂罢。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元丰初,(公元一o七八年)累官武汝军节度使,抗疏论新法之害。官终彰德军凶度使。卒,谥懿恪。 |
|
宋 痒:(996~1066),湖北安陆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痒即宋郊,初名郊,字伯痒 ,后改字公序。本来考第三,按中国传统,顶替其弟宋祁而名列榜首,成为状元。
天圣二年(1024)进士第一,历直史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宝元二年(1039),除参知政事。遇事能公别事非,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出知扬州。庆历中,复参政,改枢密使。皇祐初,为相,三年(1051),以无所建明及放纵子弟,劾罢。卒谥元宪。与弟祁俱有文名,世称“二宋”或“大小宋”。文风典雅,诗风稼丽。著有《 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附:宋祁 (998~1061),字子京,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与兄庠同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时号「大小宋」。初官复州军事推官,累官国子监直讲、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预修《唐书》十馀年闾出入内外,以史稿白随,成列传一百五十卷。历知寿、陈、许、亳、成德、定、益、郑等军州。官终翰林学士承旨。仁宗嘉佑六年卒,年六十四。谧景文。有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祁诗文,编为《景文集》六十二卷。清光绪间孙星华复辑有《景文集拾遗》二十二卷,但多有与正集重出者。事见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七),《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
|
王尧臣(1001~1056)字伯庸,应天虞城(今河南虞城)人。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吏部侍郎,卒年五十六。谥文安。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词温丽。工书,苏耆家兰亭跋有尧臣书。《宋史本传》、《米芾书史》 |
|
张唐卿: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字希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
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故,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
|
吕 溱:江苏杨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l038)戊寅科状元。
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秦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皇祐四年(l052),依智高反叛,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奸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赐宴资善堂。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病逝于任,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
|
杨 寊: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l044)。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杨寊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寊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杨寊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寊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寊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寊作“龙首山人”,杨寊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寊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
|
冯 京:(1021~1094) 北宋大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朝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
|
贾 黯: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县)人,一作河南南阳人,字直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O22),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庆历六年(1O64)丙戌科状元。贾黯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贾黯备位谏官,敢于言事,首论韩琦、范仲淹可大用,为事实所印证。尚书郎杜枢秉公断案被贬,满朝上下皆知其委屈,然无人敢言,独贾黯上疏力救。侬智高反宋,贾黯建议军队应由余靖统一节制,仁宗从之。
皇祐四年(1052),贾黯迁左司谏、徙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建议修起居注的史官参与记录迩英阁、延义阁的君臣访对,被采纳成为定制。贾黯以刚正著称,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颂。权知开封府时,两军狱中囚犯,每年死者甚多,而吏不任于责。贾黯上疏:“请岁计死者多少而赏罚之。”遂使监狱犯人待遇得到改善。后来,贾黯因变革人事任用上的弊端而遭吕诲、司马光,傅尧俞等人弹劾,被指为刚愎自用,遂被罢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英宗即位,贾黯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迁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未几,以吕诲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心有不安,有意回避。贾黯上疏:“黯荐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使吕诲打消顾虑。贾黯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因病未及赴任而卒,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赠尚书礼部侍郎。贾黯修洁自喜,在朝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正。其生母陈氏与庶母史氏,两不相善,但贾黯于中善为调和,终使两人相安于府。 |
|
郑 獬:(1022~1072)湖北安州安陆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字毅夫,一作义夫。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仁宗皇佑五(1053年)年进士第一,为癸巳科状元。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知制诰,修起居注。
大西洋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
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贬知杭州,未几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宪纲,遂告病赋闲,提举鸿庆宫。
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土为安。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著有《郧溪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
|
章 衡: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
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辩,言“衡为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佑中(1086—1094),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七十五岁。 |
|
王俊民: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康候。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卒年不详。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辛丑科进士奏名后还未御试,京师即传言王俊民为状元,但不知言从何起。等到御试,王安石与杨乐道同为详定官。当时考试规定:御试设初考官,先定等,再弥封以呈复考官,再 定等后乃付详定官,详定官查看初考官所定,如与复考所定相同,则以所定之等呈给皇帝。不然,从初考或复考所定之中选定,不别立等。王安石因为初考、复考第一人皆不同,就于其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墨守成规,认为不可,两人商定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弥封官,闻之谓同僚道:“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作状元事,心前定,二公力争,徒自苦耳。”于是,两人各进禀英宗,英宗诏从王安石之请,及发榜,果王俊民为第一。王俊民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诗称贺,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之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力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庆天府发解官,但到任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病逝于任。 |
|
许 将: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冲元。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癸卯科状元。
许将中状元后,被任命为昭庆军判官,通判明州。神宗召对,授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本当由太常寺转任博士,因神宗赏识,超改右正言。第二天,值舍人院,第三天,判流内铨,举朝皆以之为荣。期间,许将恪尽职守,兴利除弊,神宗大加赞赏,诏令免试进知制诰。契丹陈兵二十万于代州边,并遣使索地,大战一触即发。许将毅然奉诏使辽,应答不卑不亢,晓以利害,使辽国放弃侵吞想法。还朝后,知审官西院,值学士院,判尚书兵部。任上,整顿民间自卫组织,使之趋于规范。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后,因蔡确、舒宣忌妒陷害,黜知蕲州。第二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秦州,改扬州,又改郓州。期间,当地狱中无犯人,士子不谤政,被誉为王曾在世。元丰六年(1083),召为兵部侍郎时上疏,对国防体制及军马物资等备工作提出建议,为朝野人士所赞许。绍圣元年(1094),入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当时章惇为相,奏请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许将认为不可,并引经据典说服哲宗。崇宁元年(1102),进门下侍郎,累官金紫光禄大夫。抚定鄯州,廊州。因收复河、湟失地有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弹劾许将为人“左顾右视,见利则回……,强颜偷安……。”使许将一贬再贬。政和元年(1111),许将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 |
|
彭汝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器资,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
彭汝砺中状元后,历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潭州军事推官。被王安石举荐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擢太子中允。不久,神宗以汝砺为监察御史。彭汝砺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当时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甚至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直言极谏,朝野叹服。元祐二年(1087),任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赐金紫。在蔡确案件中,正直无私,不计前嫌,以至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彭汝砺回京后,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两部侍郎,徙礼部,拜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4),彭汝砺再一次被诬告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牵连,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上任,又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仅数月,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其后代广泛分布于湖北阳新、大冶、黄石、鄂州、武汉等地。 |
|
许安世: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少张。生于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卒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许安世少年从学于丁宝臣,以诗文为欧阳修、王珪等文坛匠所称重。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七岁。其《公生明赋》中名句:“依违牵制者,即已去矣!则明白洞达者,乃其自然。”被时人认为不刊之语。其咏史待:“天下有诛赏,固非君所私。太宗泣君集,意恐旁臣疑。至公一以废,智术相维持。哀哉功名士,汲汲尚趋时。”被清朝学者厉颚辑于《宋诗纪事》之中。许安世人仕后,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元丰六年(1083),其父病逝,许安世弃官奔丧。第二年,亦染病卒于黄州,享年四十四岁。苏轼曾解衣为之助葬。 |
|
叶祖洽:福建泰宁城关叶家窠人(当时泰宁属邵武军)人,字敦礼,是泰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生于北宋时期,为取得功名,他到离县城45公里外的道峰山龙泉岩潜心读了几年书。由于他本来天分就高,学识长进很快。宋熙宁三年(1070年),他高中状元。北宋以前,泰宁的县名叫“归化”。叶祖洽觉得,“归化”作为县名“不正”,“有负于兹土”。公元1086年,他奏请宋哲宗皇帝赐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府号“泰宁”作为新县名,得到皇帝的恩准,“归化”从此改为了“泰宁”,并一直沿用至今。
叶祖洽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检院,由国子丞知湖州,留为校书郎,元祐初(1086),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言谈有诽谤朝廷之嫌,被弹劾出京,提点淮西刑狱。绍圣中(1094—1098),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
叶祖洽性情刚愎自用,喜谀附,曾密告王珪在册立哲宗时有异议,使王珪被贬。因建议抚恤蔡确及其家属,使哲宗认为其人不可重用。后叶祖洽因受他人牵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名。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以吏部侍郎之职召其入京,曾布垮台,叶祖洽出知定州,监行上疏,被徽宗斥为狂妄浮躁,降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知洪州,改亳州,加徽猷阁学士。政和七年(1117年)病逝 |
|
余 中: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正道,一字行老。生卒年不详。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状元。熙宁五年(1072),余中与兄长余贯同赴礼试,余中高中,而余贯落选。余中请求黜退自己以录兄长,朝廷不许,但却欣赏嘉奖了余中的做法。第二年,余中廷对第一,上疏乞罢琼林宴,以厚风俗,得神宗嘉许。余中入仕后,曾为大理评事,太常寺少卿等职。余中拥护变法,王安石被迫辞相,奏请余中随行,知江宁府,哲宗即位,起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绍圣初(1095),出使辽国,还朝后奏言河朔城池需修葺、加固,以备不虞,未受重视。宣靖间(1119—1127),金兵长驱直入,河朔城池难以固守,朝野人士始服其当初先见之明。余中曾官国子直讲,知湖州,移知杭州后致仕,病逝于家中。 |
|
徐 铎:(生卒不详),字振文,一作振甫。莆田延寿人。与其兄徐锐同登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廷试为状元。时人赞曰:“龙虎榜头孙继祖,凤凰池上弟联兄。”“同年仙游薛奕中了武状元。神宗帝题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后官至吏部尚书。《易谈》二十卷。《群书总要》一百卷。《徐尚书文集》三十卷。(《莆田县志》作三卷)。 |
|
时 彦:河南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字邦美。生卒年不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时彦少年好学,读书不辍。中状元后,被授笠书颍州判官,入为秘书省正字,累官至集贤校理。绍圣中(1094—1098),迁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官复集贤院校理,提点河东刑狱。蹇序辰出使辽国回来,弹劾时彦擅自接受辽国赏赐,匿而不报,使之又被罢官。徽宗即位(1101),召为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龙图阁为河东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未及赴任,拜为吏部侍郎,徙户部,为开封府尹。当时,都城开封苦于盗贼横行,治安混乱,时彦强化治安,使开封城坊邑宁静,盗贼敛迹,监狱屡空。数月之后,迁工部尚书,进吏部。不久,病逝于任上。时彦工于诗词。 |
|
黄 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少傅。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让人心醉,观赏把玩不已。代表作有《卖花声》、《永遇乐》、《宴琼林》、《喜迁莺》、《减字木兰花》、《渔家傲》、《蝶恋花》)等,其中以《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该词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场景,以红旗、绿柳、烟波、金碧西楼等富有特色的景物和鼓击、欢声等震耳欲聋的声响来渲染热烈的气氛和紧张的行动,再现了当时的火暴场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其震动人心的效果可与潘阆那首著名的描写钱塘江潮的《酒泉子》相媲美。有《演山先生文集》,其词结为《演山词》。 |
|
李常宁:开封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字安邦。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李常宁自嘉祐年中举进士,数为春官所却,屡试不第,并不气馁。戊辰科对策于廷,其词奥衍,有汉唐之遗风,遂被擢为魁首,时年已五十二岁,天下人都很惊异。中状元后,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朝廷赐钱三十万,抚恤其家,天下人莫不悲之。人云:“李常宁结友学问,晚而弥笃,困于科举,达三十年,已历四朝。始得名宦,仅数月矣,何起之难,而偾之易耶。”李常宁事亲孝,于二弟友爱,为人恭俭洁廉,耻于取非己之物。 |
|
马 涓:字巨济,今南部县南隆镇人。马涓降生时,其母梦羽人告之日:"天赐尔子,庆流涓涓"。出世即以涓命名。宋哲宗元六年(1091)庚未科状元及第。为秦州签判,师事吕晋伯。涓初呼状元。吕晋伯谓之曰:"状元云者,及第未除官也。既为判官,不可日状元也。"涓愧谢。晋伯又谓涓日:"科举之学既无用,修身为己之学其勉之。"时谢良佐作州学教授,良佐为伊川程氏之学。晋伯每乘车骑同涓过之,良佐为讲《论语》,晋伯正襟肃容听之,日:"圣人言行在焉,吾不敢不肃。"晋伯又数以公事案牍,委涓祥覆。且日:"修身为己之学不可后,为政治民其可不知。"涓自以为得师。后立朝为台官,有政声,每日:"吕公教载之恩也。"刘器之晚居南京,马涓作少尹。试日,器之作详官所取也。马涓每见器之,未尝修门生之敬,器之不平,因以语客,客以讽涓。涓日:"不然。凡省闱解送则有主,文故所取,士得以称门生。殿试盖天子自为座主,岂可复称门生于他人,幸此以谢刘公也。"客以告器之,器之叹服其说,自是甚欢。涓因上疏忤蔡京,被罢官归故里。自此,不复出仕,后卒于家。《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3篇,《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收人马涓一家。马涓死后,埋葬于今南部县定水镇马村庵。马涓状元及第归省,时值南部城西溪水暴涨,邑人架木桥相迎,并命溪名为状元溪,桥名状元桥,相延至今。 |
|
毕 渐: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甲戌科状元。甲戌科殿试时,进士李清臣发策问黜元佑之政,苏辙言其力抵时政,忤怒哲宗,贬苏辙出知汝州。及进士对策,考官荐主元佑者居上,礼部待郎杨畏复考)乃悉下之,而以主熙丰者置前列。毕渐遂被擢为第一。毕渐少年聪慧,力学不辍。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 ,出知荆南府事。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
|
何昌言:江西临江(今江西清江)人,字号、生卒年不详。他勤奋好学、志向宏远、见识非凡,于宋哲宗绍圣四年(l097)丁丑科状元。何昌言中状元后,累官工部侍郎,余事不详。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京城忽然传来好消息:何家村士子何昌言在全国进士考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听到这个喜讯,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苏东坡的好朋友、同邑谢民师也兴奋得赋诗祝贺,其中两句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这就是“破天荒”的由来。 |
|
李 釜: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为淮水人,字元量。生卒年不详。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名舍人,以待制知筠州。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
|
霍端友:常州武进(今江芯武进)人,字仁仲。生卒年不详。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状元。霍端友中状元后,授宣义郎。不过一月,擢为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徽宗赐穿金紫服。此前,给事,舍人只能服黑角带,改服之制自霍端友开始。针对朝廷重内轻外,霍端友提出内外侍从更出迭入的建议,并身体力行,自请外任,以显漠阁待制知平江,改陈州。霍端友为政不以严刑酷法立声威,以宽仁为尚,在百姓中颇具声望。陈州地势低洼,久雨则积水,霍端友令疏新河八百里,由于离淮河太远,积水仍不易流入淮河,霍端友又请示朝廷再开河二百里,彻底根除了陈州水患。霍端友为人正直,内侍石煮传诏,索要瑞香花,霍端友不从,被弹劾罢免。以后,霍端友被礼部召人京都,转吏部,官至通议大夫,因病去世后,赠宣奉大夫。 |
|
蔡 薿:(1067~1123),字文饶,宋开封人。宋徽宗崇宁五月(1106)丙戌科殿试时,刚被冷落了一段时间的蔡京势力又将抬头,蔡在对策中尽量说蔡京的好话,并大肆攻击其政敌,因此他被擢为第一,他的殿试策也被颁行天下,首次即授职为秘书省正字(从八品,位次比状元应授的签判靠前许多)。接着又很快地被越级提为起居舍人(从六品),不久再次越级升为中书舍人(从四品)。仅仅9个月时间,他就从一名布衣爬到了皇帝侍从官的地位,其升迁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次年六月,他再次晋升为给事中(位次在中书舍人上)。他这样平步青云,并不是他有什么高尚的德行,或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或做了什么惊天dong地的业绩,而完全是他一意攀附蔡京的结果。他跟蔡京认同宗,尊蔡京为叔父。有一天,他到相府去套近乎,蔡京让他的三个儿子出来相见,他马上改口说:“我真该死!以前大错特错了!你应该是我的叔祖,你的三个儿子都是我的叔父辈啊!”接着忙不迭地一个个把他们当长辈拜见。其实,连蔡京的长子蔡攸都比他小10岁。不久,宋徽宗迫于政治压力,下诏恢复那些情节较轻的“元佑党人”的官职,蔡 则表现得十分消极,于是遭到朝中一些官员的弹劾,被出知和州(今安徽和县),直到第二年七月,加显谟阁侍制,知杭州。再过了三个月,蔡京派人将他召回,仍任给事中。当他升为翰林学士后,张商英入相,蔡京稍失权势,他便被以“妄议政事”的罪名,罢为提举洞霄宫。一旦蔡京势力再强,他又被起用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不多久,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接着再升为礼部尚书(从二品)。当张商英再度被徽宗起用,蔡京又失势时,他又遭到弹劾,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从八品),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直到宣和三年(1121),他才复职为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再次出任杭州知州。因为他为政喜怒循情,用刑残酷,又强取退役戍卒财物,激起民愤,导致州衙被纵火烧毁,他慌忙翻墙逃生。此事引起朝廷震怒,第二年他被削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五年,以徽猷阁待制(从四品)卒。 |
|
贾安宅: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字居仁。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年不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状元。贾安宅少年聪颖,学习勤奋,十八岁考入太学,二十二岁大魁天下后,任秘书省正字,累官至户部侍郎兼太皇赞读。建炎中(1127~1130),贾安宅为给事中,对驳无所回避,以正直闻名朝野。贾安宅历仕三朝,恪尽职守,多次担任考官,其所选荐士子,后来大多成名,宋徽宗曾手书诏令嘉奖。贾安宅工于诗文,《宋侍纪事》辑有其《苕溪》诗:“广莒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流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其子贾选,官至刑部侍郎。 |
|
莫 俦:湖州人,一说为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寿朋。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卒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莫俦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入仕后,任承事郎、校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修国史,转为太常寺少卿后,因忤怒宠臣遭弹劾,提点鸿庆宫。不久,起为光禄寺少卿,进国子司业,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擢为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徽宗、钦宗成为金国阶下囚后,莫俦投靠金国,为之奔走效力。金国扶持张邦昌做“大楚”皇帝,莫俦颇卖力,被封为尚书右丞相。赵构称帝,张邦昌伏诛,莫俦亦因此获罪,押送全州安置,再转广南,后来,莫俦死于潮州,享年七十六岁。莫俦著有《真一居士集》、《内外制》、《四六集》等传世。 |
|
何 慄: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字文缜。生于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卒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乙未科状元。何栗中状元后,擢为秘书省校书郎。第二年,提举京畿学事,召为主客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读。徽宗多次向何栗咨询,并准备进一步重用,但因有人诬告其为苏轼乡党,致使何栗出知遂宁府。不久,回京为御史中丞,曾连续七次上疏弹劾贪官王黼,列其奸邪专横十五条罪状,使王黼一党皆被罢官,而何栗也因此得罪权贵,以徽猷阁待制知泰州。钦宗即位(1126),何栗官复原职,不过一月,升为翰林学士,进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宋金开战,金国索要三镇,何栗言:“三镇,国之根本……”力主抗战,并请求建立四道总管,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统领。由于唐恪、耿南仲力主和议,未被采纳,何栗再次被解职,以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尹,金兵临城下,徽宗罢唐恪,拜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时,康王在河北,信息不通,何栗建议密诏康王为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栗被俘至金营,仰天大哭,绝食而亡,年仅三十九岁。身陷北庭之后所作诗中有:“念念通前劫,依依返旧魂。人生会有死,遗恨满乾坤。”的诗句,表现出了何栗热爱祖国,依恋山河,不畏牺牲的精神情感。建炎初年(1127),高宗下诏追赠何栗为观文殿学士,提举玉局观使,禄俸归其家属,以示尊崇褒奖。秦桧北还后,叙述了何栗不屈而死的情景,又改赠为大学士,其家七人亦被授予官啊? |
|
王 昂: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叔兴。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年不详。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时,年仅三十九岁。入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王昂原被考官定为第二名,因主考官拟定的第一名为徽宗第三子嘉王赵楷,徽宗为避嫌及笼络士子,遂擢王昂为魁首。王昂中状元后,曾作有《催妆词》,词云:“喜气满门阑,光动绮罗香陌,行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须脂粉污天真,嫌太怕红白。留取黛眉浅处,共画章台春色。” |
|
何 涣:生卒不详,饶州余干(今江西饶余干县)人,于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进士第一,官承事郎,太学博士。他一生以文章名世,著有《四书注解》,余事不详。 |
|
沈 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沈晦中状元后,任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国攻汴京,沈晦与肃王赵枢为人质于金国。张邦昌伪立,沈晦还朝,任给事中。高宗即位,沈晦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扬州,欲召其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宋议论沈晦布衣时事,高宗道:“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移处州。高宗莅临会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救百民兵出战,结果被金兵打败。当时,浙东防御史在城中,单骑劝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照令而用兵,降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复原职,知制诰,知宣州,移知建康府。仅任职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弹劾罢官。
绍兴四年(1134),沈晦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行前上言:“藩帅之兵可用,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深入。”当时,韩世忠屯军镇江,未予理睬。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高宗言:“沈晦试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韩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起为广西经略兼静江府,用老将罗统戍边,招降诸酋,解除朝廷边患之忧,进为徽猷阁直学士,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宋史》称沈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 |
|
说明:王尧臣,考中状元时间不祥;
王曾、刘辉、焦蹈,由于资料不祥,名录简介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