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古代部分书籍之名与之最
历史上的二十五史?
中国古代十位幸运皇帝
历史上十大怪癖皇帝
历代王朝帝王之最
历代科举状元之最
历史上出了多少位状元?
十五个少数民族最后归宿
大理国为何有十位国王出家当和尚?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历史出了多少位圣人?
您的位置:首页 >> 灯下杂谈 >> 兰台怀旧 >> 正文
 
历史上出了多少位圣人?

  何谓圣人?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圣人就是为世人立法则的人。圣人的言行,大都是世人的法则。圣人能制定法则,设立规矩,而为万世法。圣人利万物而不争,法自然而无为。无为者,不妄为,不非为也,非不为也;无为,即遵循规律而治的“圣人之道”,达到社会的和谐状态。规律者,道也。圣人闻道而起,载道而为,合道而行,唯道是从;既是悟道者,得道者,又是载道者,传道者,是大道的使者。

  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其间誉为“圣”者不多。圣者,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这里选择部分简介如下:

  酒圣杜康: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说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这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文圣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 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 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 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商圣范蠡: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句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因为经商有道,逐成巨富,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厨圣易牙:易牙,自古以來被廚師們所尊奉的祖師爺,留傳下的事蹟一直繚繞在廚房中,從春秋時期延燒至今,僅留下後代廚師對於御廚 易牙的讚賞及中華高雄的易牙廟,這位中華民族第一個首創五味食療養生及具體操作烹飪,開個體飯館的廚師,他早已開創了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世界,並使中國美食在世界引以為傲,就如外國人說的,只要世界各地有中國人的地方,中國美食一定在當地發揚光大。

  兵圣孙武:孙武(约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渴望探求战争制胜之道,以备将来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在战争舞台上干出一番惊天dong地的事业。   
  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除了他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该书有13篇,共5000余字。但这短短的几千字里包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 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工圣鲁班(巧圣):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

  笔圣蒙恬:蒙恬(前?~前210),祖居齐国,祖父蒙骛、父亲蒙武皆为秦名将。公元前二二一年,在秦国统一六国之际,匈奴乘机南下,攻出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使新建立的秦王朝遭到严重威胁。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 当时,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从事游牧生产,强悍勇猛,以骑射著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战国后期,匈奴也出现了奴隶主国家机构,统治首领叫“单于”,匈奴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特点,经常侵袭中原,进行抢掠,严重威胁内地人民生命财产。战国末年,赵国与秦交战,匈奴乘机去占领了河套及河套以南地区。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为了抗击匈奴,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手段。  
  首先,蒙恬于公元前二一五年,亲率三十万大军,长驱直入,抵达北疆,一举打败了匈奴的军队,收复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地区,并渡过黄河,夺取了高阙、阳山等地,摧毁了匈奴军队的要塞和据点。
  第二、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四十四个县,统属九原郡。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对于边防的加强,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第四、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所以说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建立了历史的功勋。
  由于蒙恬采取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军事手段,有效地巩固了秦朝的北方边防,他的名声“威振匈奴”(《史记·蒙恬列传》),终秦之世,匈奴铁骑不敢南下牧马,秦朝的北方才获得了一段和平时期。
  蒙恬还发明用兔毛与竹管为材料,能够用墨书写的毛笔,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史圣司马迁: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赋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西]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字长卿。他小名犬子,由于仰慕[战国]时期以完璧归赵、将相和衷而大名鼎鼎的蔺相如,因而改名相如。然而,他所生活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正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国日益巩固和发展的时代,战国时群雄割据的现象已经逝去,蔺相如折冲尊俎的业绩也难以重演。所以,历史使司马相如把聪明才智转向了文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司马相如是一个俊雅倜傥的风流才子。诚然,司马相如仪表堂堂,风度潇洒,多才多艺,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才士;他琴挑卓文君,赢得这位美女芳心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美谈。但是,如果仅仅将他视为“风流才子”,那就是皮相之见了。事实上,除了一表人才,满腹诗书之外,司马相如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堪称一代伟丈夫。与寡居的卓文君自由结合,固然是惊世骇俗之举;婚后生活拮据,夫妻二人开店卖酒,他让卓文君当垆,自己穿上酒保的衣服,涤器市中,旁若无人,也是一般儒生做不到的。更为难得的是,身为汉赋大家,他在汉武帝身边十几年,却从来不把献赋当作向最高统治者献媚取宠的手段,从来不与那些阿谀逢迎、鲜廉寡耻之徒为伍,不愿作没有灵魂的御用文人;而是有条件时争取有所作为,难有作为便努力保持自己的节操,“故其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汉书?司马相如传》)所以,他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终其一生,除了出使西南临时挂过“中郎将”衔以外,长期担任的不过是“郎”、“孝文园令”等低级闲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俸禄从比三百石到比六百石不等。
  另据司马贞《史记索引》引《百官志》:“陵园令,六百石,掌案行扫除也。”而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六百石到一千石,由此可见相如官职之卑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这才是独具只眼的高明之论。
  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凭着雄放的气魄和富赡的才华,勇于创新,锐意开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谋圣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战争中农民起义,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采纳。汉朝建立后封张良留侯。张良作为刘邦的谋臣,那是无可非议的。   
  后来刘邦、吕后合谋暗使丞相萧何巧设机关,并以密友身份亲自诱捕韩信入长乐宫内,以谋反罪名由吕后急令处死,韩信全家抄斩。一代开国元戎,千古军事奇才的韩信,却遭灭族之祸。从而张良遁隐深山,以仙侣为伴,不食凡间五谷,追随仙踪,与世隔离了。张良看承谋士的楷模,被后人尊为“谋圣”。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150~219),姓张名机,字仲景,东汉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少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汉灵帝时为孝廉,继之任长沙郡太守。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立113方。后世医家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方书之祖。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伤寒杂病论》一直是中医必读经典。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1700余家,其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科圣张衡: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南阳市石桥镇夏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一生“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为世界的科学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发明创造的“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并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两部天文学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浑天学说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行星运动规律、月蚀的成因,并指出“微星之数”11520颗,这些研究成果,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地震学方面,公元132年他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开辟了人类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比欧洲早1700多年),并于公元138年测出甘肃地震,被世界公认为测震学创始人。

  纸圣蔡伦: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十几岁时到宫中为宦。中年为小黄门。永元年间为中常侍,曾任尚方令,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作坊。就在这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全面改革造纸工艺,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时有“蔡侯纸”之称。安帝元初元年(114),摄政邓太后以“伦久宿卫有功”封“龙亭侯”。永宁二年(121),蔡伦因早岁陷入宫廷斗争而受指控,被安帝敕令“自投廷尉”受审,伦耻于受辱,服毒而死。蔡伦死后,封地龙亭民众在其墓地修建了祠庙。后世尊其为“纸圣”。

  智圣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武圣关羽: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氏。他出身名门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则后人称其王右军。王羲之天性率直,因与同僚王述不和,愤而辞职,定居会稽山阳(今浙江绍兴),在此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右军学书法,早年从卫夫人开始。后改变初学,草书师从张芝,正书师从钟繇,并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他精研书法,推陈出新,一改汉、魏以来质朴书风,运笔流畅,字体新美。王右军的字诸体俱备,尤擅正行,书法恢弘有力。他的行草《快雪时晴帖》被清代乾隆皇帝珍藏于紫禁城内,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放在一起,此室被誉为“三希堂”。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当数《兰亭序》。
  公元355年3月3日,王羲之与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时,忽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挥而就,撰写了不朽名篇《兰亭序》。虽然他事后曾几次重写,均不如当时的神来之笔,达不到笔畅神融、意趣横生的意境。《兰亭序》成为书法界的丰碑,王羲之因此有“书圣”的美誉。

  农圣贾思勰:贾思勰,北魏农学家。生卒年不详。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太守,又经营过农、牧业生产,到处搜集文献资料、访问农民及观察、试验,故具有深厚的农事知识。南北朝期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贾思勰从传统的农本思想出发,著书立说,介绍农业知识,以求富国安民,由是写成了世界农业学史上最早的专著《齐民要术》。此书更于北宋天圣年间被官刊颁发给劝农使者,以指导农业生产。而早在唐末时,此书已传入日本。现今世界上已有多种译本出版,并有不少研究此书的著作。

  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小时失双亲,生活贫困,为生计向民间学画、学雕,20岁时就很有名气。唐皇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水泄不通。他画速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诗圣杜甫:杜甫(七一二至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楷圣欧阳询:中国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自幼敏悟,长大后博通经史,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

  塑圣杨惠之:杨惠之,唐代著名雕塑家,江苏吴县香山人,生卒无考,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据宋人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杨惠之不知何处人,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迹,号为画友,巧艺并著。”由此可知他应为吴道子的同时代人,而且画艺颇精。但“道子声光独显,惠之遂都焚笔砚毅然发奋,专肆塑作”。尽管杨惠之弃画专塑了,但他的绘画功底也为从事雕塑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时人称“道子画,惠之塑,得僧繇神笔路”。认为杨塑“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他成功地把张僧繇的绘画风格运用到雕塑方面,“为天下第一”,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杨惠之被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并驾齐驱,饮誉天下。

  草圣张旭: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年),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词圣李煜:南唐后主李煜(937年~978年),是南唐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974年十二月,宋将曹彬攻克金陵。975年,李煜被俘后,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能书善画,李煜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

  燕都戏圣关汉卿: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药圣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为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品种繁杂,名称混乱,有的一种药两三个名字,有的两种药混为一名。李时珍深入民间,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请教,上山采药,历时三十余载,并阅书八百多种,对古籍本草书上的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古书中的许多错讹之处,共搜集新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总结了我国药物学的丰富经验。书中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首先为纲,次之为目,再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全书共十六部,五十二卷,对后世医学贡献很大。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前1593年),76岁的李时珍逝世了。

  瓷圣何朝宗:何朝宗,福建德化隆泰后所村人。明嘉靖、万历间瓷雕名艺人,国际瓷坛的瓷雕艺术大师。德化瓷以烧制白釉而闻名。其中明代何朝宗烧制的格调高雅、瓷质优良的瓷雕作品,被视为“国际艺坛的明珠”。
  何朝宗烧制建成白瓷雕的技艺成就,主要表现在瓷质、釉质、胎骨、造型和装饰工艺等方面。何朝宗以佛教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上品,被世界各国博物馆竞先收藏。他的优秀作品曾畅销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欧美各国。何朝宗到晚年,对烧瓷技艺更加精求精。相传他因为烧制一种高难度的“瓷床”失败后而跳江自杀。

  戏圣汤显祖:汤显祖(公元1550年~1616年),江西临川人。他的政治思想开明,和权奸、宧党进行过激烈的对抗,敢于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因此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相当处级)时,被降职处分。他一生坎坷不平,历尽波折。1601年后,他绝意仕途,隐居家中,专门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传奇有五种,其中《牡丹亭》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他的代表作。

  竹圣郑板桥:郑燮 (1693~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有《板桥文集》。

  棋圣范西屏:范西屏,名世勋,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其父是当地有名的棋迷,但水平不高。范西屏幼年时看父亲与人下棋,似有所悟,七八岁时就能与当地高手抗衡。后来,他师从山阴高手俞长候学棋,12岁时与师傅齐名,16岁便已经是天下公认的第一高手了。

  绣圣沈雪君(女):沈寿(公元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晚号天香阁主人,吴县木渎人。近代刺绣艺术家、刺绣艺术教育家。沈寿8岁绣成《鹦鹉图》,12岁绣成《秋雨月上图》。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造仿真针法,因慈禧太后70寿辰,夫余觉将她的《无量寿佛》、《八仙上寿图》进贡,慈禧特书“福”、“寿”分赐余觉夫妇,遂改名沈寿,并奉派往日本考察美术绣,回国后任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苏州创办福寿绣厂。1914年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兼教习。1921年任南通绣织局局长。《意大利皇后像》、《英女王维多利亚像》、《世界救主耶稣像》等均获得世界博览会优等奖、一等奖,被誉为“针神”、“绣圣”,传世名作有《牧羊图》、《观音像》、《美国女优倍光像》等。

  壺聖朱可心: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出生于一个手工艺人之家,15岁拜师,20岁时的所造的壶就被公认超过了师傅,23岁就担任了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的老师。后以“虚心者可师也 ”、“壶中之水,可以清心 ”之意改名“可心”。1932年他的作品就在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大奖,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新中国,他的壶更是常被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他的作品已成为宜兴紫砂的代表,千金难求。他创造的云龙壶、鱼化龙壶也已成为紫砂壶的典型款式。他是宜兴紫砂圈中名望卓著,德艺双馨的一位大家。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