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皇帝寿命与在位时间浅析
古代后宫的嫔御管理简述
明清帝王宠幸妃嫔制度
帝王性爱生活称雄六宫
皇帝与老婆的爱恨情仇
古代宫廷中宦官的淫行
古代红杏出墙的宫女们
一夫一妻多姬妾制的情形
男左女右传统习俗的由来
姓与氏和姓氏的由来漫谈
您的位置:首页 >> 灯下杂谈 >> 太史讲古 >> 正文
 
姓与氏和姓氏的由来漫谈

  古代姓氏漫谈
 
  有姓有名字,姓在前面,名字在后边,与多数外国人不一样。如张良,姓张,名良,字子房,即有姓,有名,有字。现在的都有姓,有名,一部分人还有字。但取字者逐渐少了,很可能归于消失。姓,名,字并称,历史已经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那时的姓名比现在要复杂。
  先秦时期,同一个人会有好几种不同的称呼方式,战国之后才逐渐趋于固定,直到汉代才同现在基本一致。我国 汉代之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先秦的姓不同于后世的姓,比如说,孟姜女,有人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其实不然, "姜"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 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姓的由来已久,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嬴,姚等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先秦的姓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由于它标志着一个人由那个氏族出生,故称为"生",而生下时知母不知父,所以加上"女"字边,写做"姓"。"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可以从一些传说中来,如<国语。郑语>说祝融之后有八姓,对照其它材料,知道本为六姓,另两姓是从其它的姓分出来的,他们是:已姓,董姓,彭姓,妘姓,曹姓,芈姓,秃姓(由彭姓分出),斟姓(由曹姓分出),这八姓在夏商周三代建立了一批大国小国,先秦的姓数量并不很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已经绝灭了。
  男子行冠礼而后有字,女子笄礼后也有字,原来古代人降生以后就有了名,可是不能有字只有经过冠,笄之后才能有字所以说童子无字,有没有字,是成年与否的标志。
  传说中的我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昊是嬴姓,太昊是凤姓。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邓,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古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如<左传>隐公八年所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以什么为氏?有几种办法。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如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同样的,出于王室的,便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赵氏。不过,最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秦将百里术,字西乞,其孙以西乞为氏,齐文公子字子高,其孙以高为氏。氏和宗法制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古人要分立家支,往往就要命氏。
  男子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孙子为孙氏,名武,故称孙武。
  必须说明,在先秦时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姓氏,姓只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有的,如果一个人本来有姓,后来沦落成为卑贱的奴隶之流,姓也就失掉了。至于氏,得自世功官邑,身份低的人自然也无从具有。
  总的来说,姓,名,字的结构,汉代已经确立。这时的姓其实是先秦的氏的延续,不过已不再有标明身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们的"字"也逐渐消失,就是我们目前的状态。

  女子之姓与男子之氏
 
  姓氏情结是汉民族追根溯源意识的反映。华夏文化重今生轻来世,重来龙轻去脉。华夏文化圈内的人们,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民,普遍热衷姓氏、郡望、源流的问题。海外华侨根源意识则更浓厚了…个中情感,西方人很难体会。
  姓氏,就是氏族的标志。姓氏制度到了周代,和其密切相关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一起被明确,后世大致就是照此规矩发展的。所以,我们看来,三千多年前以后先祖们的名姓和今天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然而,四千年前左右殷商的名姓方式却叫我们觉得陌生。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
  “姓”“氏”的起源很早,就说中国,华夏先民在大约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以前就有了姓,距今有五千年了。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当然,那时的姓,是跟母亲的。
  从时间上来讲,“氏”的称呼要晚于“姓”,因为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 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顾炎武比较精练地区别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男子称“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当父系社会的父权意识以绝对优势蔓延开去,直铺泱泱几千年时,父系的传承被看作至关重要时,那才真正是姓氏合一的开端,“姓”“氏”渐渐模糊为一体,祖先的荣耀和血脉一起由父系传承下去。然而最初,男子看重“氏”要胜过“姓”。不知古时之男子是不是比今天的男同胞们更有梦想?他们不仅要“齐家”,对他们说,“治国”“平天下”几乎是心中的最崇高事业,是男人们普遍的理想和向往。应该说,古代的男人比今天的男人要累得多。《大明宫词》里有著名的一首皮影戏,头几句:“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壁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让我又是感慨又是唏嘘,依稀看到一个男子衣带当风、仗剑天下的背影。
  在那久远的中古大争之世,栖惶奔波的两个君子萍水相逢,先是言来辞往,而后引为知己,这期间少不了自报家门,小小一个“氏”的标签,就可以让对方肃然起敬。想起电视剧一个场面:信陵君去菜市场请侯嬴,自我介绍:我就是信陵公子无忌……
  对先秦的男人来说,比传承意识之更为看重的是“匹马觅封侯”的宿愿。 “氏”冠在他的名前,彰显着他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彰显着这个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刚才已经说了,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史料上看不到“姬旦”的称法;同理,燕召公也不会被直接叫作“姬奭”;齐桓公不能叫“姜小白”,应该称“齐小白”才对;卫人鞅成就大业于秦,青史留的是卫鞅、商鞅(商君)这个名,很少有人知道他姓公孙;同理,始皇帝在赵为质时,被叫做赵政,而不是嬴政,也是没有错的(为什么说“也是没有错的”,是因为,战国末期,姓氏已经逐渐合一了,已经可以叫“嬴政”了,不过,男子称氏的旧习依然保留至汉代)。
  贵者才有资格称氏,那么先秦之“贱者”男子该如何称呼呢? 按照习惯,则以可以反应其生活状态的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既与贵族的“氏”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发挥了品牌效应,最重要的是,这些职业名为后世衍生出了大批的姓——当然,这是后话,要在姓氏合一以后。
  女子之“姓”。“姓”,从所居之村落,所属部族之名称。“姓”追溯着古老家族的栖息地,携带着久远部族的气息。按人类社会的进化方式,女子一贯主内持家,就是在女人说了算的母系社会,权威也不等于要征伐打斗,女人的工作不像男人那样东奔西跑的风险性比较大,所以,家族血脉的流传要女子来承当,倒很能说得过去。女子称“姓”,隐约体现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后来,父系社会的风气改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姓氏合一,父系传承演化出今天华夏繁茂的宗祠姓氏文化。寻根溯源的习惯成了汉民族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结。不过,我们几乎都淡忘了那一段史实——那时,当男人们踌躇满志地建功立业时,女子们默默地守护着家族的标志和象征,实在而又抽象地维系着血脉的传承。
  要强调的是,三代乃至先秦时所谓的“女子称姓”,可不是说子女要跟着妈妈姓——好歹也是父系社会多年了,问我们的男权主人能答应吗?男子并非无姓,只是平时名前习惯冠的是“氏”罢了,要想知道象征其家族来源的符号,看他的女儿就可以了。男子的姓传给了女儿,或者是不肖的儿子——没能混个像样的称号出来,名字前面又不能空着,只好退而求其次,放上能够说明本源问题的符号了。所以,对那时的男子来说,被称姓是一种丢人的事。想想我们今天,由于历史知识的缺乏,历史剧中,齐桓公威严肃穆地扪心自白:我姜小白(而不是自称“齐小白”)如何如何……的时候……本来感人肺腑气氛因我不合时宜的痛心疾首,着实减了多半。
  “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这一规则的威慑力是相当大的,有史为证: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因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怪乎现在很多学者都认真地提出:《国语》等典籍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这个,在下就不多评论了。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自然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 在姓的前面加前缀或后缀。古时,女子的名字似乎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个称呼,越是平凡人家的女子越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先秦时主要加前缀,后世则多加后缀。形式主要有:   
  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二、采用自己家乡、部族的名称。如著名的周幽王王后褒姒,是生于褒国(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姒姓女子;晋献公的夫人骊姬,是骊戎部族的女子。
  三、以夫家的采邑、封地、谥号:如晋公子重耳亡齐时娶的齐国公主齐姜;郑武公的王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妹妹文赢;嗯,说到文嬴,就不能不想起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晋文的妹妹)了,国君间互相换了妹妹作夫人——这就是著名的“秦晋之好”。夫君的谥号缀于姓前,应该是贵族女子最正式的称呼了,倒符合“妻以夫荣”的原则。当某一天,那些未亡人突然背上了这样的称号时,不知会不会意识到:夫君从此便化作一个符号,化作自己身上永远的烙印。
  四、后世的发展,女子名字依然和称呼难以区分,虽然女子的名姓也可以和男子一样完备,历史上不乏记录。家庭条件好的,姑娘及笄后,也可以取表字以寄志的。不过,对于大多数女子来说,平素被人呼来喝去的,并不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名字,不过是个通用的字符罢了。到了姓氏合一后,主要加的是后缀是:氏、女、母、姬、媪、妪等等,如杨氏、乔女、孟母、赵媪——仅仅是个分门别类的目的,让你知道,她们是杨家的女人、姓乔的女子、孟姓人的母亲、姓赵的老太太罢了。
  生命短暂,岁月漫长。属于你的,不属于你的,辉煌的、悲壮的、苍凉的……历史,反正最后都融化在一片苍茫岁月中……
悠悠历史已是漆黑的天幕,而我们仰望的眼睛似寥落的星辰,永远不能漫盖整个夜空,但璀璨的光芒,会让你的心一暖。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 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姓氏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
  玄机二:“五百年前是一家”并不可信。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因为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复姓知多少
 
  01.欧阳 02.太史 03.端木 04.上官 05.司马 06.东方 07.独孤 08.南宫 09.万俟
  10.闻人 11.夏侯 12.诸葛 13.尉迟 14.公羊 15.赫连 16.澹台 17.皇甫 18.宗政
  19.濮阳 20.公冶 21.太叔 22.申屠 23.公孙 24.慕容 25.仲孙 26.钟离 27.长孙
  28.宇文 29.司徒 30.鲜于 31.司空 32.闾丘 33.子车 34.亓官 35.司寇 36.巫马
  37.公西 38.颛孙 39.壤驷 40.公良 41.漆雕 42.乐正 43.宰父 44.谷梁 45.拓跋
  46.夹谷 47.轩辕 48.令狐 49.段干 50.百里 51.呼延 52.东郭 53.南门 54.羊舌
  55.微生 56.公户 57.公玉 58.公仪 59.梁丘 60.公仲 61.公上 62.公门 63.公山
  64.公坚 65.左丘 66.公伯 67.西门 68.公祖 69.第五 70.公乘 71.贯丘 72.公皙
  73.南荣 74.东里 75.东宫 76.仲长 77.子书 78.子桑 79.即墨 80.达奚 81.褚师

  姓氏排名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共有4000多个姓氏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