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南宋简史与地形图
辽朝简史与地形图
西夏简史与地形图
金朝简史与地形图
大理国简史与地形图
元朝简史与地形图
明朝简史与地形图
清朝简史与地形图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宋辽夏金 >> 正文
 
大理国简史

  大理国的主体民族是白族(“白人”、“白蛮”、“僰蛮”),白族主要聚居在今澜沧江中、上游以东,今红河以北的城镇和平坝地区。在这里,除了主要城镇中和城镇附近的平坝地区有白族人口之外,其余的小城堡和广大的村落中,则为许多其他不同民族的氏族、部落人口所聚居、杂居和散居。主要城镇中的白族封建主们,是通过封建的政治、经济组织与大理国王联系起来。并以白族中的封建政治、经济组织为主要依靠力量,把所统辖的府或郡内的其他民族的氏族、部落统治起来。而在被统治的各民族内部,却又分别保持着一套与白族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白族封建主们对于这些被统治民族中的氏族和部落,是任其内部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保留着,然后通过它们内部的贵族分子来进行贡纳的征收。
 
  大理国(公元937~1254年),以白族为主体在今云南省建立的民族政权。分为前理(公元937~094年,共158年)和后理(公元1096~1254年,共159年),大理基本继承了南诏所辖的地区,政治文化等诸方面跟南诏无大的差别。
  前理共有14个国王,其中病死6王,弃位为僧的4王,被废3王,被杀1王;后理共8个国王,其中病死3王,为僧4王,国亡被俘1王。
  前理帝系,太祖(段思平)—→文经帝(段思英)—→文武帝(段思良)—→广兹帝(段思聪)—→应道帝(段素顺)—→昭明帝(段素英)—→宣肃帝(段素廉)—→秉义帝(段素隆)—→圣德帝(段素真)—→天明帝(段素兴)—→孝德帝(段思谦)—→上德帝(段廉义)—→上明帝(段寿辉)—→保定帝(段正明)
  后理帝系,文安帝(段正淳)—→宣仁帝(段和誉)—→正康帝(段正兴)—→功极帝(段智兴)—→亨天帝(段智廉)—→神 宗(段智祥)—→孝义帝(段祥兴)→天定贤王段兴智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政权崩溃之后,内地的唐皇朝也在相距仅五年的时间即趋于瓦解,进入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中。当时,内地的任何一个小王朝,皆疲于应付纷争,无力顾及云南;云南的郑、赵、杨氏政权,也谋求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暇,同样不可能与内地作更多的联系交往。白族中的贵族分子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段思平先后起而进行政权的争夺,郑买嗣继南诏之后建立了“大长和国”(公元902~928年)。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杨干贞灭郑氏,拥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公元928~929年)。大天兴国存在仅十个月,杨干贞即废赵氏自立,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公元929~937年)。杨干贞“贪虐无道,中外咸怨”。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口号,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的反抗势力,驱逐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大理国的创始人段思平,是白蛮贵族,乃大理前朝大义宁国的节度使,段家从南诏国开始就一直是云南豪族。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对南诏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肯定新兴的白族封建主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对于被统治的部族和部落,则解除他们南诏时期的集体奴隶地位,免除奴隶性质的徭役。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大理和南诏一样,仍然是一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这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以白族中的封建主为主要统治者。在政权组织方面,则是以段氏封建国王为首,布燮(宰相)等大臣作辅佐来进行统治。白族封建诸侯们各有领地,以作为封建统治的主要基础。地方行政单位,划分为府和郡,分派白族中的封建主们作为各府、郡的长吏来进行管理。府和郡是在南诏统治时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建立起来的。各府、郡分管的区域内都仍然存在许多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这些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都保持着自己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不变,由本民族的贵族分子管理自己内部的事务,接受府、郡长吏的统治。
 
  段氏建国百余年间,权臣杨高两氏激烈角逐于朝堂。段思平传十二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广安四年即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杀廉义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四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段廉义无子,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也就是上明帝。至于段廉义是否真的还有个儿子段延庆,现在已不可考。寿辉在位一年后逼于高氏的权势而不自安,遂出家为僧。其后,高氏又找来思廉的一个孙子段正明来当国王。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改元“上治”。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予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段正淳,当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文安四年,正淳禅位为僧,得以善终。段正淳之子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在位长达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非病卒于位,而是出家为僧。据说,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
 
  段正淳以后的大理国,就在高氏的操纵和内讧中日渐衰落,终于灭亡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
  蒙古大举南侵之时,正值孝义皇帝段祥兴在位期间,此战争造成大理国大败,而当时派出的大将高禾也因此而战死,后因窝阔台死亡蒙古军暂时退兵。道隆十三年(公元1251年)段祥兴驾崩时传位给他的儿子段兴智。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最终不仅相国高泰祥战败被杀,段兴智逃至鄯阐,蒙古大将兀良哈台攻下鄯阐,并生擒段兴智,灭大理国,大理国主段氏降,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入滇,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后,段氏再一次沦为阶下囚。
 
  大理国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
  大理建立之初,内地汉族区仍处于割据纷争的状态中,及至宋朝建立,传统联系也就逐渐恢复。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灭后蜀,大理便立即由建昌城(今四川西昌)派官吏送公文入宋朝廷,祝贺宋朝平定后蜀。此后,宋开宝元年至宝元元年(公元968~1038年)间,大理曾九次派遣使臣向宋朝廷“入贡”和要求通好。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曾经命令黎州(今汉原北)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大理“入贡”。这种“入贡”,既表示了政治上的藩属关系,也是大理与宋朝之间进行官方贸易的一种形式。大理与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从此展开。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朝廷正式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受宋册封的开始。然而,大理与宋朝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却为当时政治形势和复杂的民族关系所限制。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大理前期,在此广大区域内设首府(大理地区),二都督(会川﹑通海),六节度(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二都督有时也称节度,因而共为八个,所以有“云南八国”之称。
  大理后期,曾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鄯阐(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统矢即弄栋(今姚安)、会川(今会理)、建昌(今西昌)、腾越(今腾冲)、谋统(今鹤庆)、永昌(今保山);四郡是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河阳(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镇是西北的成纪镇(今永胜)、西南的蒙合镇(今巍山)、西部的镇西镇(今盈江)、东部的最宁镇(今开远)。后大理国时,分封高氏子孙于八府,世袭驻守;四郡的统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