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历史广场 灯下杂谈 关于本站 激情留言        
相关文章
卓文君当垆沽酒只为情
“闭月”美女貂蝉
让袅雄曹操流泪的来莺儿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
秦罗敷与陌上桑
梁绿珠魂断金谷园
苏若兰为情巧作璇玑图
祝英台情动天地
苏小小西冷桥畔情悠
苏若兰为情巧作璇玑图
祝英台情动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广场 >> 秦汉三国 >> 正文
 
秦罗敷与陌上桑

  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她那既美丽又贤惠的形象是通过一曲《陌上桑》而传颂千古的。
 
  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亡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上篇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 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上篇译文: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髻髻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王琦饰秦罗敷
  上篇译文: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府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这诗在《宋书·乐志》中,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而最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题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女主人公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玉,驻地在邯郸。汉代设有郡国,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下辖太守及县乡若干,各郡国有丞相、中尉、御史大夫、九卿及博士等官,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王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郡国为公国,职权及范围均较西汉为小,建武十九年宗室各公复晋爵为王,赵王刘良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辖仅一县之地而已,不能与西汉时期的郡国相比,更无法与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相提并论。有人误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其间相差了六百多年!
 
  秦罗敷是邯郸城里尽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更在梳妆打扮与服装饰物上,极尽华丽及时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见她的人,莫不为之心旌摇曳,意乱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她十八岁那年嫁给当地的王仁做妻子,王仁长得身材修长而白皙,是一个文武兼资的好青年,正在赵王府中担任一种叫千乘的职务,夫唱妇随,情爱弥笃。王仁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地为公务奔忙,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闲下来的时候便以弹筝唱歌自娱,邻里都说她是一个漂亮而又能干的女人。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邯郸城外踏青游人往来如织,嫩柳如丝,桃红李白,赵王高车驷马经过一带桑林,遥见无数少女在绿荫深处,手挽柔枝采摘桑叶,不啻就是万顷荷叶中点点盛开的花朵,不觉为之心醉,久久不忍移开视线。
 
  赵王刘良趁着几分酒意,浑然忘我,停下了车骑,游目骋怀,一个一个地仔细打量,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在大海之中,发现了一颗璀灿的明珠,不远处的桑荫中有一个丽人,姿态曼妙。秀艳动人。宛如那一枝出墙的红杏,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怦然心动不能自恃,移近调笑,丽人不为所动,径由随从人员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
 
  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种风尚,竞以名节自励,使得社会风气日趋淳美;赵王是光武帝的叔父,自然不愿与人以口实,担上一个调戏部属之妻的恶名,于是收拾起荡漾的心情,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归途。
 
  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脑中,登上高台极目远望,隐约可见采桑女子仍然辛勤工作不辍,玄思冥想,经过了理智与情感的一番交战,最后终于决定了一个比较缓和而又不违背礼法的办法,准备选择一个日期置酒欢会,邀请秦罗敷前来赴宴,然后再相机行事。倘若她是一个守贞不二,性情刚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强,以免闹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个虚荣而又开放的女人,未尝不可以许以金帛,施以甜言蜜语,而达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主意打定,赵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菜经五味,赵王开怀畅饮,已有五分酒意,逐渐话语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赵玉语涉不庄之际,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在赵王的首肯下,秦罗敷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
 
  这诗的第一段是交代秦罗敷的姓氏里居,并把她的美艳容貌及华丽衣饰描绘得淋漓尽致,更以路上行人及田间的耕作者,贪看罗敷采桑的美妙姿态,而浑忘所以的痴呆情状,更烘托出她的光艳照人。第二段是描绘一位太守级的人物,看上了秦罗敷的美貌,冒冒失失地派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籍,妄图以富贵诱人,而女方以“罗敷有夫”相拒。第三段是盛夸其夫婿的辉煌经历及显赫地位:腰佩宝剑,骑在白马之上,千骑相随,多么威风;白皙而有须,修长而劲挺;多么神气。又有谁能够比得上呢?
 
  赵王刘良当然知道秦罗敷的丈夫就是王仁,那里是什么年逾四旬的侍中郎,也那里有专城可居;然而他也了解这不过是一种“文学式”的幻化手段,故意夸张夫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与声望,从而暗示出她对目前婚姻生活是十分满足而幸福的,根本不可能产生红杏出墙之念,想打她主意的人,也可以死了这条心。
 
  毕竟赵王刘良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气节与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胆地强取豪夺,在莫可奈何的心情下,眼看无法打动美人的芳心,只好怅然作罢,秦罗敷的一曲《陌上桑》从此也流传开来。
 
  古时王侯将相有权有势,如果一旦看上了那一家的美艳女子。不论是待字闺中,或者是出嫁而为人妇,总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攫为己有;而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难能可贵地使赵王刘良知难而退,收敛了他的心猿意马,使这段畸形的爱恋故事,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从此 “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从而也保全了不少妇女的名节。
 
  “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的;正如同今日女士们爱用 “玛利”,男士们爱用“俊雄”为名字,同样是一种时尚而已。诗中提到的“倭坠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
 
  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桑林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爱情遭到了否定。桑林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爱情的场所。所以“罗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结合。
 
QQ:447491958 Emal:447491958@qq.com